2017年6月28日上午,三角轮胎“全球品牌峰会”在威海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推进全球品牌战略,开创未来新的征程,呵护地球人类家园”。充分展示了拥有40年历史的三角对未来的霸业雄心。
来自政府相关领导以及各大轮胎汽车研究专家分别就智能轮胎、新型制造、橡胶新材料、轮胎虚拟仿真等内容进行交流,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位中外嘉宾以及多家媒体,参加了这次盛会。
在本次会议上,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山东省分行签定《战略合作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将优先为三角轮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推进全球化品牌战略提供信贷支持、信息咨询和贸易金融服务。
三角轮胎历经40多年的长足发展和不断的浴火重生,在董事长丁玉华的带领下,已经成为中国轮胎制造业的领军企业,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跻身世界轮胎业前15强。
2016年9月9日,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实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高度融合。近日,三角轮胎入选MSCI中国A股指数成份股,并正式调入上证180、沪深300等指数样本股及沪股通名单,体现了资本市场对三角轮胎内在品牌价值的充分肯定。
在这次峰会上,与会嘉宾从各个方面、多个维度,探讨了品牌建设对于制造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中国轮胎企业要全面走向世界,赢得尊重,提升全球商业价值,就必须像三角轮胎这样,从各个方面打造和丰富品牌内涵,树立起“绿色、安全、高端、个性化”的品牌新形象。
丁玉华董事长在峰会上发表了主旨为“走稳、走好三角轮胎的全球化品牌修行之路”的演讲。他表示,三角轮胎40多年来,始终专注于轮胎产业,坚持创新驱动,文化引领,现在已走进经济全球化的“深海”领域,建设全球化品牌,是三角轮胎更好、更快、更健康发展的根基,也是根本的发展道路。必须要有西天取经意志和毅力,有向市场取经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面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的新形势,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与制造业相结合的新机遇,三角轮胎始终保持坚强的战略定力,通过创新驱动,文化引领,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稳、走好全球化品牌修行之路。”丁玉华说。
据介绍,围绕着打造全球化品牌,三角轮胎通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新型制造模式建设、全球营销体系建设,为全球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近年来,公司实施制造、营销、科研、管理等领域的全方位转型升级,全力推进“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加快提升国际地位,在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以及全球化品牌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早在多年前,三角轮胎就开始以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深度融合,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并在领先于行业的基础再次先行一步。2015年9月,其高性能商用车胎智能工厂项目正式投产;2016年2月19日,三角轮胎全力打造的亚洲一流智能化高端乘用轮胎生产基地正式投产。
该公司总投资60多亿元打造的智能化乘用轮胎生产基地,完全按照工业4.0模式设计和建造,采用机器人技术、大数据技术、工业云技术等,从原材料进厂,一直到产成品出库,均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信息化,在生产效能、制造精度、产品品质、环境质量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三角轮胎坚持品牌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同步,把国家批准建设并授予的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作为投资建设重点和科学技术力量发展的核心,并在海外建立了首家美国阿克隆研发中心,在全球范围内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使用科技创新资源。三角轮胎已经连续五年担任中国轮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体责任单位。
截至目前,该公司先后获得397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63项,国际专利25项,参与和主持制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00多项,参与国际标准制定7项,主持1项,11次参加联合国车辆法规标准论坛会议。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其中“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开发”项目实现产品设计、工艺装备开发等多方面的创新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开炼式连续自动低温混炼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2010年获中国石化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始,三角轮胎就将自己的发展定位于全球市场,坚持走“与全球经济共舞,品牌行天下”的道路,55%以上的产品销往全球市场。近年来,三角轮胎加快推进海外营销与服务团队建设,目前已经在美国、欧洲、中南美、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中南美、东南亚等地建设了区域机构。在次会议上,三角轮胎海外营销团队主要成员悉数亮相。
丁玉华表示,“我们的目的是在积极支持全球市场网络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布局,建立‘门对门、户对户、面对面’的服务模式,形成稳定的质量、市场、服务的三角关系”,“以“满天星”的战略布局,更深入地走进全球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据了解,中国轮胎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轮胎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国内轮胎行业仍存在着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品牌影响力不强的现状。与会嘉宾认为,在这种背景下深度探讨制造企业的品牌战略、品牌认知度、品牌科技含量等话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Hen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