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林冠艺术基金会(北京)荣幸地举办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的中国首展《旧轮胎》。奥罗斯科于1962年出生在墨西哥, 20世纪90年代初跃升至国际舞台,是当今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现生活工作于墨西哥城、纽约和巴黎。作品媒介多样,包括绘画、摄影、装置和雕塑,灵感多来自于他在世界各地的穿梭旅行。
奥罗斯科的创作基于在其中寻找自我的时空维度。凭借对材料历史和纹理奇幻般的敏感、以及悠然并尖锐的观察力,他把日常的材料和现成物回收在一起,进行随意“把玩”似的再造和变形:封于橡胶里的干橘子皮(《工作台》Working Tables, 2000-2005),弯曲的金属丝网轻轻缠绕着三个塑料小球 (《种子》Seed, 2003), 脱水机中的游丝光麻布,像头发或有机纤维一样相互编织悬挂于细绳之上。(《悬挂的麻布》Lintels, 2001年)。
大型装置《旧轮胎》充满林冠艺术基金会(北京)的整个空间,是典型的奥式作品——以日常材料和现成物进行再创作。Chicotes在西班牙语中被译为“鞭子”,在墨西哥俚语里亦指那些由于过度使用而被炸得散落四处的轮胎碎片。奥罗斯科沿着墨西哥的高速公路捡拾收集,把遗弃的残片变为作品的组成元素。
爆炸的威力撕碎橡胶,再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它们被风化成树根、树皮或者海藻似的有机物状。奥罗斯科以近乎博物馆出土文物的展示方式将它们整齐排列,并在部分碎片上覆以熔化的铝,暗示着速度的热量不仅撕扯着胶皮,并且融化了金属轮毂。像是城市考古中某些令人担忧的因素一样,空间中浓烈的胶皮味道烘托着速度和“危险”的气氛,轮胎碎片也指向全球经济的差异,让人联想到身处其中需要时刻防备的潜在危机,或许这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存状态。
散步和观察是奥罗斯科重要的创作过程。在他的很多照片作品里,平凡的图案或主题往往在不经意的地方重复出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之物中却蕴含着伟大的诗意与内涵:干瘪的足球在凹陷处盛满雨水,像一个怀抱风景的风景(《瘪球》Pinched Ball, 1993);自行车轮绕出连接两个水滩周而复始的弧线,看似一圈圈的循环永恒却行将干涸、昙花一现(《反射的延伸》Extension of Reflection, 1992);或者在浴缸里露出水面孕妇的肚子,形如浮卵,蕴藏着生命最初的形式(《西蒙的岛》Simon’s Island, 2005)。
结构、痕迹、图案——大自然的固有或是随机偶然;奥罗斯科的介入诙谐而微妙:市场里每张桌子都被摆上一个橘子(《疯狂的游客》Crazy Tourist, 1991);挤入铁丝网的石块排列成一条水平直线(《栅栏里的石头》Stones in the fence, 1989);超市里的西瓜个个都顶着一只猫罐头。(《猫和西瓜》Cats and Watermelons, 1992)
奥罗斯科关注的首要主题是他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他的艺术也由此构建及呈现,交织着工业和自然,几何与随机,微观和宇宙,平庸与伟大,瞬间和永恒。世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事物和存活于其中的生命,奥罗斯科以感性、冒险、玩乐不羁的方式,把某一部分的自己嵌入其中并施与影响,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那个近在咫尺却往往擦身而过的时空。
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
1962年生于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在世界各地生活创作。他曾就读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埃斯库拉国立造型艺术学院以及马德里私立美术学院。继1983年首次个展之后,奥罗斯科曾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1995,1998),伦敦蛇形画廊(2004),墨西哥艺术宫(2006)举办个展。并于苏黎世美术馆(1996-97)和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2000-01)举办巡回回顾展。近期个展包括布雷根茨美术馆(2013), 柏林德意志古根海姆美术馆(2012),纽约索罗门·R 古根海姆美术馆(2012),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2011),巴塞尔美术馆(2010)以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09)。曾参加威尼斯双年展(1993,2003,2005),惠特尼双年展(2000)、第十届(1997)和第十一届(2002)卡塞尔文献展。
林冠艺术基金会简介
林冠艺术基金会是由露易丝·法斯高和严思·法斯高于哥本哈根及北京创立的私人艺术基金会。二十七年来,他们举办了众多受到国际瞩目的丹麦与国际艺术家的展览。露易丝·法斯高和严思·法斯高多年来累积了可观的艺术收藏,并致力于向公众展现最高水准的当代艺术。他们一直秉承着一个信念:艺术有一种潜在的力量,不仅有助于个体的认知和发展,同样,对于社会公众也充满意义。哥本哈根和北京两处展览空间皆对大众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