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的德国轮胎业公司 Reifen Ihle 集团最终将被分开出售转让。据我们的兄弟媒体信息显示,尽管破产管理人马丁·霍曼先生试图出售四大业务模块 - 其中包括S point轮胎服务(相当于中国的轮胎店),轮胎批发业务,翻新和胎体服务经销商。但是到目前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


一、轮胎分销商的可选择面更广,导致客户流失严重。
随着科技、信息及交通的越来越发达,轮胎供货渠道和价格趋于透明化。越来越多的轮胎分销商都会把网络首要进货渠道,不仅选择的余地更广,更在于物美价廉。轮胎分销商的“移情别恋”导致批发商的分销渠道急剧萎缩。
二、竞争手段过于单一,竞争日趋白热化。
相对于其它行业而言,轮胎行业在经营风险、利润空间等方面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优势,而且进入门槛也比较低,导致进入者越来越多。虽然竞争日趋激烈,但轮胎批发商的竞争手段却过于原始与单一。谁的批发价格便宜,铺货力度大,谁就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是,这种单一的竞争模式,最终导致的是轮胎批发利润越来越薄,甚至入不敷出。
三、轮胎批发商的服务支持体系已明显达不到分销商的期望。
目前的轮胎竞争硝烟弥漫,价格战、促销战此起彼伏。受困于这样的市场环境,分销商越来越渴望得到系统的市场指导,以期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然而绝大多数的轮胎批发商依然沿袭着“坐商”的经营模式,根本无法有效提供相应的市场推广方案与服务支持体系,导致零售商很难再对批发商形成业务上的依赖性。
四、行业不规范,批发商成利益牺牲者。
为数不少的轮胎企业创业初始纷纷依靠批发商进行跑马圈地,一旦做大做强,就毅然不顾曾经相濡以沫的批发商,要么直接把砍刀指向了他们,要么成了渠道窜货的始作俑者,而且轮胎行业至今还没有就批发商的权益保护形成明文规定。因此在厂商的博弈中,批发商作为弱势群体往往成为了利益冲突的牺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