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中国同步成长
我国橡胶骨架材料的发展几乎与新中国发展同步。1949年,我国轮胎产量2.6万条,所需棉帘布约200吨。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橡胶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地发展,我国橡胶骨架材料经历了由棉(帘帆布)到化纤(锦纶、涤纶帘帆布和整体带芯)的过渡,发展了钢丝帘线、胎圈钢丝及钢丝线绳等钢丝骨架材料,并逐步开发了以芳纶为代表的高性能纤维骨架材料。始终坚持科技创新、致力于产品结构调整、不断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的橡胶骨架材料工业,有力地支撑了轮胎、胶管胶带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已形成产品品种齐全、质量优异、工艺装备配套完整的橡胶骨架材料工业体系。我国也随之成为橡胶骨架材料的生产和消耗大国。
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
20世纪我国主要橡胶骨架材料从棉纤维、强力人造丝发展至以锦纶纤维为主导的产品结构,2000年锦纶产量达20万吨。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引进子午线轮胎技术的原材料国产化需求,我国橡胶骨架材料钢丝帘线和涤纶帘线获得快速发展,并带动了一批企业的成长。
2005年,随着我国载重子午线轮胎的开发,钢丝帘线产量达46万吨,首次超过锦纶帘布产量,成为中国第一大骨架材料,新结构钢丝帘线的开发也相应成为钢丝骨架材料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涤纶材料由于其变形小、模量高、收缩率低,特别适用于轿车子午线轮胎,涤纶帘布从2001年不足1万吨发展至2014年的23万吨,增长了20多倍,特别是更适应子午线轮胎的高模低缩(HMLS)品种,成为涤纶骨架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2001年以来锦纶帘布产品基本无增长,但相关企业在改性技术及其他领域中应用等方面有重要进展,提高产品质量和扩大出口,生产企业仍稳定发展。
目前,在全球范围,橡胶骨架材料仍以钢丝、涤纶、锦纶(包括锦纶6和66)和强力人造丝四大材质为主,钢丝产量和耗用量为首位,涤纶骨架材料增长速度最快。轮胎工业用钢丝帘线总年产量200万~240万吨,纤维帘布年用量超过110万吨,其中涤纶帘布占40%、锦纶帘布占55%、强力人造丝帘布为5%。
除强力人造丝已停产外,我国橡胶工业采用的骨架材料品种结构与国际上大体相似。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骨架材料委员会会员单位情况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钢丝帘线产量190.7万吨,胎圈钢丝49.6万吨,锦纶帘布25.7万吨,涤纶帘布20.4万吨。
掀起产业绿色浪潮
开发清洁工艺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我国钢丝骨架材料生产企业近年来开发和推广绿色环保技术,掀起一股绿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是开发绿色能源,采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技术降低能耗,降低CO2排放,致力于建设绿色工厂。二是使用高效开关电源取代普通硅整流直流电源,节约电能30%,实现高效节能。三是逐步淘汰了热处理工艺铅浴技术,改善了环境。四是全面淘汰了氰化物电镀工艺,采用非氰电镀和热扩散工艺。五是通过精细化管理,调整拉拔工艺,缩短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对冷却水和热能进行充分回收利用,既改善了环境,又取得了节能降耗的显著经济效益。
不断追求科技进步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骨架材料纤维和钢丝的两大巨头神马集团和江苏兴达钢帘线公司都建立了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并承担了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为行业科技进步搭起了平台。大中型企业也纷纷建立省级和企业自身的技术中心,为企业的科技进步和专业人才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2004年江苏兴达钢帘线公司的“子午线轮胎专用新结构钢丝帘线生产技术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山东海龙博莱特化纤有限公司“6000吨/年涤纶帘帆布及工业长丝技术”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大业股份有限公司“万吨级子午线轮胎专用超高强度胎圈钢丝产业化技术”和浙江古纤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液相增黏熔体直纺工业丝技术开发与应用”分别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内骨架材料企业先后获得50余项国家专利技术,不断培育自主知识产权。
迎接更加全球化的明天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轮胎工业和胶管胶带橡胶制品工业的发展,与之发展规模相对应的骨架材料必然得到较大发展。未来工程机械轮胎将快速增长,农业轮胎需求稳步提高,载重斜交轮胎和轻载斜交轮胎可能呈现负增长态势,子午线轮胎将继续较快增长。因此,预计未来几年橡胶用骨架材料将以钢丝帘线为主导,涤纶帘布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增长,锦纶骨架材料保持相对稳定。
“十三五”期间,行业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突出重点、技术进步、协调发展、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和品牌战略等六项原则。坚持从市场出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新产品开发,注重产品质量改善、技术进步、降低成本、防治污染,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的名牌产品。发挥工业整体优势,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结构。继续淘汰落后的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和落后的生产能力,支持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企业的联合与兼并,提高企业集约化程度和企业经济效益,实现规模经济,进一步抓好原材料及生产装备的配套,增强骨干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对建设规模进行总量控制,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责任编辑:B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