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策橡胶主板IPO获上交所受理,中国轮胎三巨头将在沪深股市齐聚首,轮胎行业的发展情况也正在变得更加透明。利润的高低,盈利的前景,我们都可以从上市企业披露的数据中窥见一二。
市场竞争加剧,需求已不再是利润支撑
从2022年轮胎企业的财报,以及此次中策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2022年几乎所有上市轮胎企业都在经历利润空间的压缩。虽然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国内轮胎企业看似得到了更多机会,但是综合目前国内外资、合资和本土轮胎企业数量来看,近几年的市场竞争反而较之前更加激烈。
首先是外资轮胎企业。几十年前,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持续的研发投入,有着优越的技术含量优势外资轮胎企业成功进入并持续渗透中国市场,尤其是乘用车原配市场。这也导致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伴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外资轮胎品牌借助配套优势在替换市场中也获得了更高的市场份额。截至目前,外资轮胎企业依旧在中国乘用车市场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据不完全统计,2004-2022年,外资轮胎品牌在配套市场的占有率仍在7成以上,而随着更多新车入局,外资品牌的占有率还将有望持续上涨。
而随着中国轮胎企业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不断增强的研发实力,头部企业开始逐步拓展国内配套市场份额。但是由于国内轮胎企业配套业务更多存在于16寸及以下的轮胎市场,因此利润更薄。有国内轮胎企业在其2022年第三季度的经营数据中显示,其7-9月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单价低的乘用车轮胎。
此外,由于7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被外资占据,因此剩余2成左右份额成为了国内数十个轮胎品牌的竞争战场。“僧多粥少”的局面让国内轮胎企业正在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部分国内轮胎企业为了布局未来替换市场占有率,依靠价格优势来获取市场份额,也进一步压低了业务利润空间
逆全球化威胁,出口盈利逐步艰难
性价比高一直是中国轮胎的优势之一,但是随着双反税率的不断增加,中国轮胎企业出口欧美市场之路变得异常艰难。中国乘用车胎出口美国的份额经历了断崖式下跌,早已掉出“前十”排名。
2008年以来,全球多个国家对中国轮胎企业实施严格的双反措施,高额的双反税率让中国轮胎出口盈利困难加剧。虽然头部轮胎企业逐步增大海外产能来抵消双反带来的负面冲击。但是近年来,美国双反的针对范围在逐步扩大,这也意味着即使通过海外产能向海外市场输送轮胎,也仍会受到高“税率”的利润威胁。
虽然部分轮胎企业通过法律手段成功降低了税率,并拿回了部分税费,但是只要双反税率存在,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等机构还在继续针对中国轮胎,那么相应的逆全球化措施也会不断增多,进一步影响轮胎企业出口利润。
此外,海外产能还存在着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因此突发事件带来的各种打击也是安装在轮胎企业海外利润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
原材料价格飙升,利润威胁越来越猛
原材料价格的变化可以说是另一颗埋在轮胎销售利润中的“不定时炸弹”。2022年,多数国内轮胎企业利润的大幅下滑就与原材料价格超过14%的飙升有着极大的关系。
综合上市轮胎企业三季度数据来看,已有轮胎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上涨接近25%。而国内部分轮胎企业的价格构成中,制造成本往往占据了更大比例,这也意味着轮胎利润的高低紧随成本上下浮动。自2020年以来,受天然橡胶高位震荡和炭黑价格猛涨的影响,包括巨头在内的中国轮胎企业的利润逐年下降。2022年,在高价原材料的“压榨”下,7家主板上市轮胎企业中仅有2家轮胎企业的毛利率超过了15%。
有价无市,轮胎企业赚钱越来越难
而2023年,成本价格依旧在不断上涨,如果不能做好生产成本控制,轮胎企业的毛利率可能降至更低。此外,受到商用车销量连续下降,物流运输尚未完全恢复往年活力等影响,国内轮胎企业还在面临着配套和替换销量的双重考验。
加之,目前一些中小企业的杂牌轮胎以低价入市搅局轮胎市场正常经营秩序,再度掀起国内低价竞争的“不正之风”,若轮胎企业无法有效应对这些潜藏危机,那么旗下品牌很有可能陷入“有价无市”危机——不仅利润受损,销量(尤其是大车胎销量)也将受到严重威胁。
2022年难,2023年赚钱可能更困难······
(原创,责任编辑: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