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看轮胎网;
还能把精彩内容分享给你的小伙伴!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各怀心思,中外合资走不到头
文章来源:轮胎商业网     发布日期:(2024-03-18)          

2023年11月,固特异宣布计划剥离其在北美和欧洲运营的“邓禄普”品牌。这是固特异与住友橡胶结束长达16年的“全球联盟”后留下的“财产”。

2024年3月,住友橡胶位于美国托纳万达工厂因为“技术方面”的一些未知原因而陷入减产。值得注意的是,该工厂是2015年,住友橡胶从固特异手中收购回来的美国工厂。

两桩看起来毫无关联的轮胎行业大事件背后,是固特异和住友橡胶长达16年的合作结果——1999年,两家轮胎企业成立战略联盟;2015年,因为双反之间的不信任(彼时,固特异质疑住友橡胶存在反竞争行为),不欢而散,随即解除了全球联盟关系。

这种不欢而散事实上并不是轮胎行业中的第一,也不是唯一的合作失败案例。在胎企合作中,“生意合而心不合”导致失败的案例少之又少······

米其林回力,合资十余年最终还是分道扬镳

轮胎企业进行合资运营的初衷无一不是为了“好上加好,强强联合”。例如,2000年,米其林看中了品牌影响力蒸蒸日上的“回力轮胎”。而彼时,回力轮胎也希望借由米其林这家全球巨头的技术支持来缩短中外轮胎产品性能差距,进而实现品牌向高端市场的跃级。

一拍即合,2001年4月上海米其林回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当时轰动整个轮胎行业的一场中外合资!然而,合资运营并没有带来两家轮胎企业此前设想的盈利突破。正相反,合资运营后的回力轮胎甚至继续呈现出亏损的情况。

2002年上半年,回力轮胎亏损超过2000万。虽然米其林将回力轮胎划入了其多品牌战略运营规划当中,扩大这一品牌的市场份额。但是无奈这场合资运营仍出现了“水土不服”,连续十年的亏损让这场合资在2010年画上了“休止符”。不过似乎两家轮胎企业仍不甘心于这样的结果。2011年,两家企业重启合资合作,但是结果没有更多改善。2017年11月,米其林回力分道扬镳,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合资之路——双钱公司收购安徽回力轮胎10%股权,华谊香港收购安徽回力30%股权,安徽回力全部股权重新划入上海华谊。合作结束后,米其林从回力撤回了负责质量和技术等方面的全部工作人员。安徽回力独立负责后期的产品运营。

在米其林和回力在这场合资中,双方均没有实现“千禧计划”——高额盈利和品牌高端跃级的目标均未达成。

2家固铂合资胎企,熬不过七年之痒

米其林回力,不是中外合资的唯一非成功尝试。事实上,另一外资轮胎企业与中国两家轮胎企业的合作也不是圆满结局。2004年,建大集团曾与美国固铂(当时还未被固特异收购)成立合资公司,专门进行轿车和卡车轮胎的生产和销售,工厂设立在昆山。2011年,该工厂归于固铂独资运营。2021年,固铂被固特异收购,该工厂转至固特异名下。

此外,在2006年,固铂还曾与成山集团合资组建成立固铂成山(山东)轮胎有限公司。但是7年后,两家企业也同样以分开为结局。原因很简单,2013年上半年固铂与印度胎企阿波罗商议被收购事宜。这一行为在另一合资方的成山看来犹如“背刺”,因此,下半年成山集团向山东省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要求解散旗下合资公司——固铂成山轮胎有限公司。

一年后,成山集团以2.84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固铂成山国内轮胎工厂的多数股权,固铂轮胎在这场合资中算是拿着“分手费”被扫地出门。有业内人士称,固铂显然对这场合资中止“很受伤”,虽然拿了高额分手费,但是其所贡献出的产品技术和制造工艺远高出其拿到的“分手费”。

银石东风,理念不合资产闲置

实际上,合资方中的一方中途在经营上发生变化的状况并不罕见,但是因为理念不同,每家企业对于这种变化的态度大不相同。也正是因为理念上的差异,往往导致轮胎企业合作产生间隙,最终分崩离析。

例如,马来西亚银石轮胎与东风轮胎厂的合资失败就明确是因为理念上的差异。1993年,银石轮胎与东风轮胎厂合资成立东风金狮轮胎公司,产品为高比例的斜交轮胎和低比例的子午线轮胎。规划很好,但是因为文化和管理理念差异等问题,企业效益一路下滑,甚至在经营11年之后因为效益太差而被迫停产(2004年上半年),8亿元资产闲置。

事实上,理念不合不只存在于中外轮胎企业之间,中国轮胎生意人也常因理念不合与互相之间的不信任让看似可以赚钱的联盟一样不了了之。

各怀心思,经销商大联盟走不到头儿

在轮胎行业待得年头够久的话可能还会回忆起2014年前后搞得轰轰烈烈的“中国轮胎联合股份(CTAC)”。当年的轮胎行业头部经销商们为了探索新的、更盈利的渠道运营模式而联合起来搞出的大联盟。

初衷是好的,整合经销渠道,取各经销商所长,给未来创造更好的生意模式。该联盟计划从厂商,批发,零售,互联网,连锁店等方面进行资源整合,最终实现轮胎从库房到消费者的高效运营。

但是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截至目前该合作模式都没有有效发挥其作用,经销商的“合作共赢”似乎就此不了了之。

3大中外胎企合资的失利,以及经销商联盟的破产似乎暗示着轮胎企业只有采取“独狼模式”才能赢。本就是竞争关系,合作永远是“各怀鬼胎”,共赢是根本不可能的结局?但真的是这样吗?

还真不一定!至少华勤与倍耐力的成功给了胎企之间的合作更多“共赢”的证明。

华勤倍耐力,常青长情的合资运营

倍耐力在山东兖州的工厂由倍耐力和华勤集团合资建立,这里生产的倍耐力轮胎大量供应着市场需求。而倍耐力与华勤的合作最初始于2005年。也是截至目前发展得最持久也最好的合资轮胎工厂。近二十年来,这家工厂至少向市场供应了近亿条轮胎,倍耐力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布局中,这家合资企业的贡献功不可没。

在近二十年的合作中,这两家企业并没有出现品牌运营和技术产权纷争,事先明晰好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不弱化品牌原有的市场占有率,专注于产品研发目标,或许是这家合资企业能够成功超越时间考验,盈利的“终极秘诀”。

轮胎合资,企业好搞信任难维

虽然在轮胎产业,企业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但是一旦谈及合作,相对于拿捏彼此,轮胎企业更应该将精力集中于拿捏市场,才能实现愉快合作。但可惜的是更容易将彼此视为“对手”的轮胎企业,大多很难做到彼此之间完全信任——害怕偷师技术,害怕互抢渠道,轮胎企业间的合作总因为“信任危机”而劳燕分飞。

这也是为何轮胎企业以代工为合作模式时更容易长久,或是有共同股东的轮胎企业发展更为顺畅。提前整理好利益分成,合作和发展才能顺理成章。

(原创,责任编辑:晨晨)

上一篇:又一家中国工厂业务重组 下一篇:轮胎巨头1万亿投资向欧洲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