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在山东东营,利用胶管生产经验,一座座民营轮胎厂“生根发芽”。
20世纪90年代,随着佳通、固特异、锦湖、米其林和普利司通的工厂先后落子中国的长三角和东北地区,中国轮胎不仅迎来了新面孔,也看到了新的制造模式和新的销售模式。在一声声“他们的轮胎怎么那么强?”、“原来还能这么卖轮胎!”的讨论中,一场长达30年的中外轮胎之战打响了!
外资轮胎企业最辉煌的20年
1993年,佳通轮胎带着建厂图纸来到了安徽。第一家外资轮胎企业的工厂在长三角挖下了第一铲土。1994年9月,固特异在大连挖下了另一铲土。自此之后,长三角和东北工业区成为了外资轮胎企业在中国的主要投资地。1993年到2015年这20多年的时间,至少有30座轮胎工厂先后落成,先进的产品制造工艺,庞大的产能规模,搭配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在这20年间把中国轮胎企业挤兑到了商业边缘。
在中国产能布局更早的外资轮胎企业,率先拿到了更高的市场份额。在中国,1995年开始建厂的米其林拿到了最高的配套份额。而1993年就在安徽成立生产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的佳通轮胎在2008年时已经连续第八年实现在中国乘用车轮胎最高销量。普利司通的卡车胎产品M857更是凭借精湛的制造工艺和卓越的胶料配方,以及“普适”的特点成功拿捏南方货运市场20年之久。
有从业人士告诉我们,1995年到2015年这20年的时间,几乎可以称之为外资轮胎企业在中国的“黄金时代”,上千一条的轮胎有人抢着买,销量年年创新高并非夸张。在这样的“繁荣”刺激下,外资轮胎企业在中国的产能扩张热情一点儿也不比中国轮胎企业低,甚至更高。一年三家外资轮胎企业选址建厂的情况并不是新鲜事。
从扩张到道别
1993年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至少有9家企业建立了12家工厂。实际上,除了投资新建产能,外资轮胎企业还通过收购的形式来更快速地完成在中国的产能扩充。例如2004年12月,通伊欧收购了山东银石泸河橡胶轮胎有限公司75%的股份,让这里成为了向中国区域客户供应卡客车轮胎的工厂。在最辉煌的时候,通伊欧这家工厂的卡车胎月销量能接近2万条。
而在另一个外资轮胎企业布局的区域,东北,从1994年到2004年这里也迎来了米其林、普利司通和固特异三大巨头建厂于此。此外,锦湖轮胎的长春工厂建设,佳通收购“老桦林”也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只是因为南方汽车工业在进入21世纪后更加发达,以及南方公路运输的蓬勃发展,外资轮胎企业的新产能,和准备入局中国轮胎产能建设的外资企业在2005年之后基本上都考虑在南方拓展。2004年,外资轮胎企业东北投资画上了句点。
2024年,东北沈阳更是传来了普利司通沈阳商用车胎工厂关停的消息。此外,米其林也宣布了将其沈阳工厂转为生产乘用车轮胎工厂。东北地区的外资轮胎投资热潮彻底“冷”了。但是南方的投资就“热腾腾”的么?显然也没有。外资的中国投资热潮停在了2015年。
“热火朝天”的产能扩张终究也有落幕之时。
2022年,随着住友橡胶发布退出中国卡车胎的竞争通知,也同时宣布了外资轮胎企业的产能退场。2024年除了上文提到的米其林和普利司通工厂的产能转化和关停,住友橡胶长沙工厂的产能重组。住友橡胶长沙工厂除了部分子午线轮胎将调整为静音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生产外,还面临产能的收缩——年产能从2100万条降至840万条。
而在更早之前,早已有轮胎企业悄悄停掉了自己的卡车轮胎产能。2025年,这种趋势还在蔓延,曾经收购中国轮胎企业股权将厂房变为自己诸城工厂的通伊欧在2025年宣布将在张家港的子公司86%的股权,转让给辽宁恒达盛投资有限公司。而其诸城工厂,也在与经销商的纠纷中再也难现此前的辉煌。
如果说其他外资轮胎企业只是在中国卡车胎折戟,那么通伊欧似乎是放弃了在中国市场继续挣扎。从1993年到2025年,中国轮胎市场格局已经完全变了。中国轮胎企业从惊讶又羡慕地感叹外资“可以这样造轮胎,这样卖轮胎”,变成了强势地占领更多市场“我要这样造轮胎,这样卖轮胎”,30年的努力和突破,让中国轮胎企业在中国轮胎市场拿回了话语权。
从望尘莫及到平起平坐
拿回话语权的核心动力是“中国轮胎企业有钱了”。2000年,中国轮胎企业抓着全球75强的尾巴。2020年之后,多家中国轮胎企业进入了全球前20名。外资进入全球头部用了近百年的时间,而中国轮胎企业呢?仅仅用了20年。20世纪90年代,中国轮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有所欠缺,因此造出来的轮胎性能和品质很容易就被外资打败。但是有什么关系呢?学就好了。
制造设备不过关,就先薄利多销筹钱买设备;制造工艺不过关,那就从胶料配方到花纹设计来重新研究;渠道布局不过关,那我就和你比售后,我就更多给渠道让利。当产品质量、性能更好了,市场反馈变好了,中国轮胎企业站起来了。
不仅是在卡客车轮胎市场,在乘用车轮胎市场也站起来了。2023年,在我们对线下门店采访时,门店70%的份额来自中国品牌。中国轮胎企业品牌也逐步通过在新能源汽车配套来实现在高端市场的上攀。
新一轮角逐已展开
不过也别太早开香槟。虽然外资企业的中国产能投资热情没有2010年之前高涨,但是也绝对不是不投资!固特异在完成对固铂轮胎的收购后,对昆山工厂投资了2亿美元用来增加260万条高端乘用车轮胎产能。
2024年6月,德国马牌在华的首个生产基地——合肥工厂四期扩建项目正式投产。合肥生产基地的总投资额近10亿欧元,2027年满产后,大陆马牌轮胎合肥工厂年产能将提高至每年1800万条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
2024年,普利司通也说明了其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布局,其中就包括未来3年内预计投入约62亿元人民币用于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并提升高端乘用车轮胎的生产占比的计划。
2024年底,优科豪马智能工厂项目在杭州市钱塘(新)区开工。即使竞争变得愈发艰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让其成为了全球第三大轮胎消费市场,只要还活跃在轮胎行业的企业,完全没有理由放弃这块巨大的蛋糕,所谓的“慢下来”,只是外资企业在缓慢的行进中观察市场,他们依然在积极谋划等待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