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15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感觉企业只要安全躲过了这一天,就一年安稳无事。中国的315更像一个仪式,看看热闹就算了。各大机关一边嚷嚷着维权啊什么的,一边又把维权的人往外赶。在中国维权怎么就那么难?
之前,来自中国的车质网发布了2015年轮胎品牌投诉排行榜,相信没有任何一家轮胎企业想在这个榜上面名列前茅。该统计显示,2015年至少发生过一次车主投诉的轮胎品牌有23种,总投诉量为1810宗。相比2014年总投诉量增加近1.4倍,平均投诉量也增长了近64%,可见轮胎安全问题日益受到消费者关注。而来自美国的固特异轮胎连续占据投诉榜首位置,而且仅仅固特异投诉就占据了全部投诉的75%!!!
在汽车三包政策未出台前,4S店往往以“汽车轮胎属于消耗品”为由拒绝将轮胎纳入质量保修范围,而只提供更换轮胎的服务,一旦轮胎出现问题,经销商首先会将“皮球”踢给轮胎厂商,厂家又用各种借口将“皮球”踢回给消费者。
日前,市民许先生拨打市长热线12345反映,自己遇到了一件窝心事。许先生说,他3月9日驾车在东海大道附近时,右前胎爆胎,差点出了车祸,怀疑是新轮胎的质量问题导致,去找轮胎店理论,结果对方说是人为原因所致,拒绝赔偿。
轮胎出问题厂家皆称因“使用不当”
记者采访了市工商质监局12315中心负责人。曹姓负责人表示,国家并无相关政策规定家用轿车轮胎的质保问题。“在家用轿车三包规定中,规定了汽车零部件等方面的质保问题,但没有规定轮胎的质保售后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厂商在处理鼓包等投诉案件时,给客户的答复都是如出一辙:经鉴定,系客户使用不当所造成的,不属于质量问题。“使用不当”似乎被轮胎厂商说成了导致轮胎出现问题的唯一原因,难道真的有那么多消费者会“使用不当”吗?
轮胎制造商自己给自己作证质量鉴定
既然造成轮胎出现鼓包、开裂的原因存在两种可能,那一味地强调“使用不当”显然对消费者不公平,然而要达到维权的目的,消费者却要艰难地越过一道又一道坎。
按照之前的“游戏规则”,消费者还要面临艰难的举证环节,涉及汽车质量问题的投诉在受理之前,需要投诉者也就是消费者一方出示技术鉴定证明,以分清双方的责任。“三包”实施后,虽然举证的是生产厂商,但是,掌握着专业知识的生产厂商更容易获得有利于自己的资料和报告,于是就出现了轮胎制造商自己给自己出鉴定报告的局面,相当于运动员和裁判是同一个人,鉴定结果可想而知。
最后的维权都变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事实上,也有不少消费者希望通过权威鉴定的方式,弄清楚轮胎的问题究竟在哪里,目前有不少能够为轮胎做质量鉴定的机构,可做一次鉴定的报价少则几千元,多至上万元。为了几百元的轮胎,花这么多钱做鉴定显然不划算,于是很多消费者都选择自掏腰包了事。
为什么在美国就没有很少有这样的情况
在美国,政府就是公民的靠山,一旦车辆出现问题,用不着消费者去维权,政府就会为消费者出头啦!像是当年在美国闹得沸沸扬扬的丰田油门踏板事件,在发生了多起事故后,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美国政府开始介入调查,迫使丰田总裁去美国公开道歉,并召回了一千多万辆车!
为什么美国政府会令企业如此惧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巨额的罚款,即便丰田全面改进刹车、油门系统,但美国政府在调查后,仍开出了12亿美元的罚款。
呼吁建立第三方权威鉴定机构
众所周知,轮胎的售后服务政策并不明确,导致产品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必须通过鉴定为自己维权,但摆在人们面前的,同样是找谁鉴定的问题。由于汽车行业的第三方鉴定费用高昂,在绝大多数轮胎纠纷中,消费者都只能被迫选择轮胎厂家来鉴定确定责任的归属,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汽车养护专家陈锦明建议,最好加强工商机构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的配合,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费者前期检测成本。同时,呼吁轮胎企业对质量问题和使用不当难以鉴别的情形,应适当放宽理赔政策,采取向消费者倾斜的补偿措施。
(中国轮胎商业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yo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