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越是在当前轮胎产能过剩的市场环境下,各大轮胎企业越是不断扩张产能投资建厂,到底是明知违背市场规律却不得已为之的无奈之举,还是未雨绸缪布局未来的市场战略?
《轮胎商业》记者 柳帅
自去年开始,《轮胎商业》注意到一些知名轮胎企业开始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式的产能扩张。
2016年5月,台湾建大轮胎总投资约11亿元台币云林石榴班新厂正式动土并预定今年底完工;
2016年5月,双钱轮胎正式启动和泰国翠贝卡企业有限公司之间的合资协议,双方将投资3亿美元(约19.5亿人民币)打造能年产150万套卡客车子午线轮胎和5万条工业轮胎的工厂;
2016年9月,森麒麟轮胎决定在美国佐治亚州兴建总投资约5亿美元的新工厂。
2016年12月末,包括印度的阿波罗、MRF,台湾正新、建大以及中国大陆的风神等5家轮胎企业明确将在印尼投资共计18亿美元用来建设新工厂。
其实,早在2010年前后国内轮胎市场就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当年总产量为4.43亿条。其中包含3.75亿条的子午胎产量。直到2012年,国内轮胎产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已成整个行业共识。2013年国内轮胎总产量在5亿条以上,其中,子午胎产量超过4.35亿条。2015年,国内轮胎总产量超过9亿条,2016年这一数字接近9.5亿条。
一方面是供需失衡市场饱和,另一方面又不断投资建厂扩张规模,表面上看是这些轮胎企业不遵循基本市场规律,不过《轮胎商业》认为这正是这些轮胎企业化解产能过剩,应对当前市场困境并积极谋划未来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原因如下:
首先,选择国外建厂,规避政策性风险
对外出口一直是国内轮胎企业重要的销售渠道和利润来源,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在国外建厂,则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向
第一,选择原材料产地,比如橡胶产地泰国,方便原材料的获取,少了运输费和中转价格的上升。
第二,可以更快占领竞争环境相对宽松的蓝海市场,比如亚非拉一些轮胎企业争夺不是很激烈的地区,甚至是一些未开发的地。在当地市场建厂,一来有利于利用本地廉价劳动力,同时还可以迅速占领当地以及周边市场。
其次,投资建厂也是为了升级改造
轮胎产业的产能过剩实质上是结构性过剩,即落后产能严重过剩。据据相关部门统计,国内生产的轿车子午胎和轻型货车子午胎中65%是中低端产品。这些产品技术性能低、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很大程度上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有规模有资质,特别是资金实力的的轮胎企业通过新建新工厂和扩建生产线的手段,完成从生产设备到技术手段的升级改造,靠自身的专业性和先进的技术带动企业整体升级,最终达到优化产能,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