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一跃成为全球轮胎制造大国和消费大国,发展速度之快不得不令人感叹。现在中国轮胎正在走向而立之年,走向成熟。在过去的30年中,老一辈轮胎人披荆斩棘艰苦奋斗,拖拽着处处落后的中国轮胎不断地向世界先进技术赶超,向世界一流品牌靠拢,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有了今天中国轮胎在世界的地位。
那一年他们正当年
1987年,时任招远黄金冶炼厂副厂长的王希成被委派担任招远轮胎厂厂长。那一年王希成39岁,开始带领烟台轮胎厂开始了艰苦的二次创业。仅用了12年的时间将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打造成为产值过十亿的企业。
面对二次创业资金困难,王希成一方面向亲朋好友借款,一方面以人格担保做银行工作贷款,凑齐了5万元的起步资金。为加快工程进度,担任总指挥的王希成则白天黑夜地靠在工地上,困了就在办公室沙发上打个盹,累了,就在工地上坐一坐,饿了,就到伙房领个馒头啃几口。王希成视力不到0.1,晚上到工地非常不便,大家都劝他晚上不要到工地了,可他认为工程晚一天,生产就拖一天,损失就是几十万元,一直坚持夜间巡查。尽管他时时留神,却也不时地撞在电线杆上,踩进水坑里。有一次不小心,三寸长的钉子扎进了他的鞋里,穿透了脚背,殷红的鲜血染红了鞋袜,痛得他当时就坐在了地上,可第二天他照例跛着脚走上了工地。员工被他这股工作作风和工作干劲所鼓舞,信心、干劲倍增,工程进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原规划一年半时间才能建成的斜交轮胎生产线,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当年共生产轮胎9.2万套,完成产值650万元,实现利润45万元。王希成让员工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增强了发展信心。
现在,玲珑轮胎已经是中国轮胎前3强,世界轮胎20强,玲珑轮胎重点推进“人才、研发、制造、营销、品牌、合作”六大国际化化发展战略,力争在2025年, 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轮胎企业。
1990年,丁玉华调到调到威海轮胎厂(三角集团的前身)任厂长。那一年他42岁,从那时起,他就与这个企业的命运紧紧地拴在了一起。据说当年丁玉华是只身上任,徒步进厂,除了一名被扔在厂外的司机,没带一个助手。一间11平米的办公室,丁玉华一住就是一年,不分白天黑夜的围着工厂打转,抓管理、抓生产、抓销售。丁玉华就是这么带着三角一路不断前行,到“十五”末,三角集团已经形成1300万套的生产能力,其中子午胎1000万套,成为国内最大、规格最齐全的子午胎生产基地之一。
三角轮胎对中国轮胎行业最大的贡献之一,那就是培养了大量的轮胎人才。曾经有人向其他山东轮胎企业喊话:谁敢说,自己企业的人才没有来自三角的。这些也印证了丁玉华所创立的三角企业管理哲学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企业是人,企业经营人;经营他人,更要经营自己”。丁玉华在用人上搞得是“五湖四海”。他南下北上想方设法揽人才,以诚意感人,以事业召人,以待遇留人。
对于和王希成、丁玉华同一时代的轮胎人来讲,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是非常值得怀念和骄傲的。他们共同见证了中国轮胎的快速发展期,轮胎工厂如雨后春笋不断冒出。正是在那个时候,山东轮胎开始飞速发展,并逐渐成长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轮胎生产基地。外资轮胎企业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米其林、固特异、普利司通等全球领先给的轮胎企业中国轮胎带来了更加新鲜的轮胎技术,合资逐渐成为主流。
1993年,佳通轮胎与安徽当地政府合资建立了佳通轮胎安徽工厂并开始生产斜交胎,最初佳通在该合资企业中持股比例为60%,1997年该工厂成为佳通公司的独资企业。
1994年,美国固特异与大连橡胶总厂达成合资意向,建立大连固特异轮胎有限公司
1994年,韩国锦湖同南京轮胎厂合资建立南京锦湖轮胎有限公司
1995年,法国米其林与沈阳轮胎总厂合资建立沈阳米其林轮胎有限公司。
1996年,日本普利司通与三井物产会同沈阳橡胶三厂组建沈阳三泰轮胎有限公司
1996年,韩泰轮胎在江苏淮安、浙江嘉兴建起两大生产基地
2002年,日本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的中国工厂——住友橡胶(常熟/苏州)有限公司成立,并于2004年4月1日正式投产。
2004年,东洋橡胶(通伊欧)与山东泸河橡胶合作,共同出资组建银石泸河橡胶轮胎有限公司诸城工厂。2009年在江苏成立东洋轮胎(张家港)有限公司,投资1.05亿美元,于2011年投产。
2005年,倍耐力集团和位于山东兖州的华勤集团进行了合资建立了倍耐力轮胎有限公司。
2005年,横滨橡胶(中国)有限公司(优科豪马)在上海成立,2006年4月开始正式运营。
2006年,美国固铂轮胎橡胶公司和中国成山集团合资成立固铂成山(山东)轮胎有限公司。
2006年,韩国耐克森轮胎公司在中国青岛投资的青岛耐克森轮胎有限公司正式开工建设。
2011年,德国大陆轮胎中国首家工厂于合肥正式开业。
也许很多人对于上面的历史早已忘记,很多合资企业也早已经劳燕分飞。但是中国轮胎和国外品牌也算是度过了一段青春甜蜜期,现在中国轮胎开始走向成熟期,独立自主,搞研发,建工厂,做民族品牌发展民族企业。
2012年可以说是中国轮胎行业发展的分水岭。粗犷式发展带来的产能严重过剩以及恶劣的低价竞争,终于使得中国轮胎企业感受到了残酷。据海关数据显示,2012年底山东轮胎产能利用率只有65%。许多工厂不得不走上品牌代工厂的道路(当然有很多工厂一直走着这条路)。
正是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下行轨道。那些当年被迫下海的中国老板(大多为60后70后),由于没有接受过较好的教育,只会通过“低买高卖”、“信息不对称”、“模仿、山寨、低价”来抢占市场。他们有的不懂理论,更不想学,只想赚着快钱,赚更多的钱。在轮胎行业同样如此。
2015年德瑞宝的倒闭成为了中国轮胎行业发展的典型事件,由此也推倒了轮胎企业的多米诺骨牌。一系列连锁反应后,越来越多的轮胎企业走向了破产重组的道路。这些是中国轮胎走向成熟之前必须经历的犯错过程和必须接受的结果。与此同时,国家供给侧改革开始指导中国轮胎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创新,加速实现“中国制造2025”。
进入而立之年的中国轮胎更加成熟和稳重,产能更加集中,技术更加突出,榜样轮胎企业正逐渐引领行业前进的步伐。中策、三角、玲珑、赛轮、双星、贵州等行业领军企业正在持续发力,不断赶超世界一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