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看轮胎网;
还能把精彩内容分享给你的小伙伴!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场渠道
市场渠道
中国轮胎,一个欲速则不达的现在启示录
文章来源:轮胎商业网     发布日期:(2019-10-25)          

自1934年中国的第一条轮胎生产成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80多年,中国的轮胎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轮胎行业的飞速发展是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轮胎的逐渐从量变转变为质变。


轮胎发展初期(1934-1977)

1934年10月8日,第一条国产轮胎轿车轮胎研发成功,它是由双钱的前身大中华橡胶厂生产,生产这条轮胎的人名为薛福基。新中国成立以后,轮胎市场出现了四家独大的现状,即:国营第一、第二轮胎厂和上海大中华、正泰两家私营橡胶厂,总生产能力14万条。


之后这四家轮胎厂为基础,技术和产能逐渐扩散到全国,截止到改革开放前夕的1977年,国内已经形成了10大轮胎生产基地,建成国家重点轮胎企业60家,国内轮胎产能已经达到1000万条,子午线轮胎进入了小批量试产,为国内轮胎行业后面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轮胎行业蓬勃发展(1978-1992)


自进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轮胎行业飞速发展。1980年,上海正泰橡胶厂通过引进德国二手设备,成功完成了乘用子午线轮胎工业化生产,并在上海大众的桑塔纳轿车上配套,打破了国内汽车厂家不使用国产轮胎的历史,后通过不断吸收和改进,技术逐渐扩散到杭州橡胶厂等企业。




1986年,桦林橡胶厂首次引进10万条/年载重子午线轮胎生产线,1989年成功投产,之后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这一阶段,主要是民族品牌的轮胎企业在政府扶持下的投资浪潮,外资轮胎企业仅有部分在国内设立了销售机构,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民族品牌的骨干轮胎企业基本建成,轮胎产业布局初具雏形,为后来我国成为世界轮胎工厂奠定了基础。




在1978年至1992年,是中国轮胎企业开始发生量变,子午线轮胎数量逐渐增多,大尺寸轮胎市场逐渐涉及,并且子午线工程机械轮胎也可以自主制造。




轮胎行业百家争鸣(1992-2010)


有很多轮胎企业是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的,轮胎企业不再是几家独大,行业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国内的一些中小轮胎企业开始出现,中国轮胎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中国轮胎市场也成了一块肥肉,一些外资的轮胎企业开始在中国建厂,也想分一杯羹。


1993年,新加坡佳通轮胎与安徽地方政府合资设立了佳通轮胎安徽工厂,1994年9月,在其他巨头尚处在观望时,美国固特异率先与大连橡胶总厂达成合资意向,成立了大连固特异轮胎有限公司。随后,不甘落后的法国米其林于1995年底与沈阳轮胎厂合资设立沈阳米其林有限公司。1996年3月,普利司通联合三井物产与沈阳三橡组建沈阳三泰轮胎有限公司。

但2010年以后,中国轮胎的冲劲就没有了,在疯狂的扩张之后,就要面对的是产能优化和整合。疯狂的扩张给中国的轮胎行业带来的是产能过剩,国内生产的轮胎出口量占40%左右,近几年全球经济放缓、贸易摩擦给中国轮胎的出口带来了很大阻力。对于中国的卡客车轮胎的双反愈加严重,从美国到欧洲到现在的印度,让一些中小轮胎企业伤透了脑筋。

前期中国轮胎的疯狂扩张并没有打下坚实的品牌,相比胶外国品牌在中国稳扎稳打,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轮胎企业拔苗助长,盲目最求产量,使得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对国产品牌信心严重不足,这也是国产轮胎面临的最大危机,虽然近年来,国产轮胎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其产品质量与国外大品牌差距已经非常小了,但是还是不为国人所接受。在乘用车市场,大部分的车主还是会选择外国品牌轮胎,选择国产轮胎的寥寥无几,即使中国轮胎品牌产品性价比更高。这就反映了中国企业在软实力上非常欠缺,国外轮胎品牌除了过硬的产品质量外,还有非常完整的经销体系,中国轮胎只重视生产不重视销售使得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车主想得到实惠,却根本无从知晓,所以说中国轮胎企业在提升硬实力的同时也要提升软实力。





上一篇:担保千万,兴源轮胎再次被牵连 下一篇:冬天来临,多地轮胎企业限产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