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在省内名列前茅,也涌现了一批“专利达人”,不过,很多“专利达人”面对一张张专利证书,却有很多无奈和烦恼。昨天,记者连线我市一些“专利达人”后发现,尽管他们迫切希望为自己的专利找一个好的归宿,早点想把这些专利“嫁出去”,但由于专利转化费时费钱、销售和合作无门、乏人知晓等原因,很多专利还在“睡大觉”。
转化太费时
个案:等了15年,才转化一项
新昌人许才三最近很兴奋,因为他发明的“免充气轮胎”将投入生产。不过,从申请“免充气轮胎”的专利到现在转化,这一等却耗时近15年。
“目前我们有几个股东一起合作开工厂,生产‘免充气轮胎’。”许才三说,“免充气轮胎”早在1998年就获得国家专利证书,而自己开厂生产这个决定则是在一次次碰壁后作出的决定。
“自从申请专利后,我经常想着该怎么向市场去推广。这么多年,我不断对‘免充气轮胎’进行升级和改造,让它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现在这个时机终于成熟。”许才三说,这种轮胎可以向市场推广后,他和几个企业负责人谈过合作的事,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最后不得已只能自己找合伙人。
许才三说,他现在手头上被授权的专利有十多项,但目前有望转换为生产力的只有“免充气轮胎”一项。“想法要成为一个专利,前期研究要花时间,而专利要成为商品,又需要很长时间去摸索,如果要把所有的专利都转化,靠我一个人去做确实很费精力,所以只能有所选择,有所放弃。”
缺乏好平台
个案:有推广价值,无厂家看中
民间发明人梁瑞达为了给自己的“独生女”找个好归宿,可以说是焦头烂额。
今年65岁的梁瑞达是个地道的农民,现在一家大型家具厂做木工,拥有一手好手艺。他心爱的“独生女”就是他花八年时间钻研出来的“电动扫地机”。
“从手动到电动,电动机、电瓶等装置细节的调整,投入了很多精力。最后获得专利证书,我觉得自己的产品得到了认可,是可以被推广的。”梁瑞达说。
尽管梁瑞达很希望将这款产品市场化,但却遭遇诸多困难。“我也在和一些厂家谈,希望能与他们合作,尽快实现批量生产,但一些厂家看到这款产品时,觉得几万元的东西肯定比不上那些十几二十几万元的东西好。其实我这款产品用的零件,并不比那些高端货差,品质完全值得信赖,正因此目前还没有厂家愿意合作。”梁瑞达很无奈。他说,现在他一边对电动扫地机进行升级,一边和不同的厂商洽谈,希望自己的“独生女”能早日“出嫁”。
无资金支持
个案:只敢生产投入小的专利
“如果资金允许,我也想把所有的专利都投入生产,但如果这样做,不但成本太高,风险也太大。”诸暨农民发明家黄建富说,他手上有十多项专利,因为缺乏资金,能投入市场、成功转化的只有两三项。
黄建富说,他研发过一个抽水增氧的水泵,前期投入了几万元钱,有市场价值,但因为找不到合作企业,融不到资,只能暂时将这个专利搁置。“我申请的专利考虑到了市场需求,但没有需求的专利往往很难‘养活’。”
“没有大企业投资合作,以我现在的实力,只敢生产一些投入成本小的专利,比如一款家用鼓风机,前期仅需投入几万元的模具后就能批量生产,成本不高,市场售价也较低廉,但实用性强,盈利可观。我想通过这样的专利转化,以薄利多销来积累资本,当资本积累足够多时,也会去尝试转化高成本的专利。”黄建富说。
虽然申请出来的专利在转化上遇到了难题,但黄建富并没有放弃对专利申请的热情,他说,这么多年搞发明,他体会了一个道理:要冷静分析专利的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