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11月12日,青岛保税物流园区怡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内,各式各样的轮胎堆满仓库,等待分拨运往世界各地。
“公司仓库面积53000平方米,是青岛港面积最大的单体仓库,其中一半以上用于轮胎分拨。”公司客服计划部主管郭俊健告诉笔者,“一天能出口10-15个40尺大柜,约1000-1500条轮胎。”

据了解,怡港国际物流于2009年落户保税港区,最初只是一家经营显示屏和棉花业务的小公司,存储面积不到3万平方米。港区封关运营后,怡港物流利用政策新开拓了轮胎分拨业务,借助入区出口退税政策和海运便利,建起了近3万平方米、库容达20万条的轮胎分拨集散仓库。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轮胎生产国,山东则是中国轮胎的生产及出口大省。怡港物流通过对青岛港口辐射的腹地出口产品物流模式调研分析,发现出口轮胎物流模式有较大的优化空间,通过物流模式的优化能够有效提高物流服务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能够帮助轮胎生产企业、国内外轮胎贸易商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以往企业需将轮胎出口到国外再进行分拨,费时费力,而且成本高。现在,企业将轮胎运送到分拨仓库,只需较低的分拨费用,其在国内的工作就结束了,可立即去申请出口退税了。”郭俊健说,“这样一来,轮胎企业减少了不必要的物流环节,节省成本,而且把物流装卸分拨等部分利润留在了国内,一举两得。”
顺着轮胎出口这条链,怡港物流又逆向挖掘了天然橡胶进口这条线,利用进口商品保税政策,公司与国内轮胎企业合作,进口存储天然橡胶,以较小仓储费用减少生产企业对现金流动的占用,通过“胶胎联运”物流模式,在轮胎运进港区后回程搭载橡胶原料,再次降低了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
眼下,怡港物流正充分使用保税港区、海关、商检政策以及青岛港的港口优势,全面推进新物流模式下的国际轮胎分拨中心建设,引入供应链管理与国际分拨物流服务体系,将国外的仓储功能前置到青岛港,大幅度降低国际轮胎贸易商的综合物流成本,扩大国际轮胎贸易商在青岛口岸采购量,从而拉动山东及腹地轮胎企业的贸易额,提升青岛港的出口箱量。同时,通过系统的、集约化、规模化的操作,持续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在不增加各类客户物流成本的基础上,企业还可获得合理的盈利。
“对国际轮胎贸易商来说,国外库房前置到中国,在仓储及物流成本较国外低的情况下,再配套使用自由贸易港政策,可以实现多工厂多品牌轮胎的拼箱,通过海运门到门服务可实现直接配送到终端门店,节省大量不必要的物流环节,综合物流成本大幅度下降。同时,还可以实现轮胎及轮胎内胎、轮毂等的拼箱,结合轮胎的装箱特点,可进一步降低轮胎及轮胎配套产品的综合物流成本。”谈及国际轮胎分拨中心的优势,郭俊健分析说,“对国内轮胎工厂来说,引入胶胎联运的模式,可以将进口橡胶与出口轮胎匹配,实现陆路运输的配载,降低陆运成本,实现低碳物流。而将工厂仓库前置到口岸,至少可以减少4-6个物流环节,减少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