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长期以来,在不少消费者心中,“made in China”一直是性价比的代名词,甚至在激进一些的消费者心中,国货就应该,也必须便宜,至于冲击高端,必须得是“洋”品牌才玩得转。
“廉价”的国产轮胎
而在轮胎行业,这种印象更是根深蒂固,以至于时至今日,中国轮胎仍是不少车主口中“廉价”的代名词。
诚然,消费者这样的印象并非空穴来风。相较于早早酝酿出发达轮胎产业欧美、日韩的国家、地区。中国轮胎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加之在计划经济时代曾长期被卖方市场主导。如果在四十年前,放言国产轮胎不怵外国品牌,显然有失偏僻,但时至今日如果仍抱残守缺,断言中国轮胎一定不如外国货,也似乎言过其实。
事实上,伴随市场经济的洗礼,几十年间,国产轮胎国产汽车一样,走着一条从引进到吸收消化,再到创新的路。事实证明,这是条行之有效的路,这一点,仅从国内轮胎企业们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产品就可见一斑。
但有一点仍困扰着国产轮胎。
卖不上价!
不管立场如何,不得不承认,在乘用车轮胎领域,国产轮胎总是更便宜的那个。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多种多样,客观上,这固然有国产轮胎生产成本更低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国内消费者对国产轮胎品牌印象不深,认知度不高,预期价位也较低的原因。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国产轮胎一度走进了被迫卷低价的怪圈,一方面,兄弟阋墙,中国企业们在产品单价有限的中低端领域卷的“风生水起”,另一方面,对价格不断下探的的“洋和尚”又无能为力。
“八仙过海”的国产轮胎
如果说,曾经的国产轮胎卖不上价,还是因为孱弱的产品力,如今,国产轮胎卖不上价怕更多是受制于其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
为了走出这个怪圈,近年来,轮胎企业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事实上,在如何摆脱“廉价”印象这件事上,和轮胎紧密相关的国产车已经打了一个很好的样。曾几何时,国产车在外资品牌的围剿中,只能被迫蜷缩在外资品牌看不上眼的“低端”领域,以单台10万元为楚河汉界,国产合资泾渭分明。
所以曾经的国产车和现在的国产轮胎是怎么做的呢?
相比2010年初,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时举世皆惊的震撼,一年前,玲珑收购阿特拉斯的消息在外界似乎并没引起太大风浪。但时隔十多年,如同沃尔沃带给吉利无数有形或无形的财富,在玲珑的加持下,拥有近百年历史的阿特拉斯也演进成了新能源汽车轮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事实上,不只是并购,通过推出高端花纹系列等措施,国内轮胎企业始终致力于冲击更高单价。
与此同时,在原配市场上,近年来国产轮胎品牌也开始纷纷发力。诚然,做原配大多是赔本赚吆喝,但毕竟在多数消费者心中,“好马配好鞍”,通过为车企,尤其是为车企的高端型号做配套,的确也能极大程度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此外,为了提升曝光度,在提升品牌曝光度这件事上,企业们也挖空心思,不放过每一次机会。从赞助狼堡的玲珑到赞助瓦伦西亚的赛轮,又或者中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上的常客中策。
事实上,不管如何,从企业到消费者,都已经认识到了国产轮胎大而不强的现状。面对亟待突破的低端、低价魔咒,企业们也在各尽所能,从产品力、品牌影响力、曝光度多方发力,共同为中国轮胎企业冲击高端加油,用行动,穿透国产轮胎的低端桎梏。
(原创,责任编辑:Never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