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最近差不多要“疯”了。前些天,东风汽车旗下多个品牌开启限时购车优惠活动,此次补贴幅度之大、车型之广,前所未见。
举个例子,定位B+级的雪铁龙C6,有两款车型政企补贴9万,补贴后售价12万起的。
什么概念呢?C6轴距近3米,车长近5米,大小近似的迈腾指导价近19万,同样畅销的凯美瑞最低价也有近18万,即便算上终端优惠,补贴后的C6价格也低到足够出圈,甚至出现了新车价格和二手车市场倒挂的奇观。
但,车圈的“疯”,刮到轮胎市场,也就只剩一阵风。
车圈的今天 轮胎企业的昨天
尽管这次降价被不少人视为国内市场乘用车大降价的开端,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近年来,法系车式微是促成此次大降价的重要推手之一。对企业来说,断臂求生、弃车保帅是困境中虽然艰难,但无可避免的选项。
其实不止法系,前段时间,国内某掉队的新能源车企高管也在媒体平台上发布了经典电影《芙蓉镇》的片段,台词只有一句: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
但这些举步维艰的车企们的今天,其实是不少轮胎企业这是多年的真实写照。14年前的2009年9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巴拉克·奥巴马,将自己的名字签在位于白宫椭圆厅的坚毅桌上一份文件最末端。
随后,闪光灯的眩光中,一份轻飘飘的文件化身高悬于中国轮胎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至今日,仍寒锋迫人。
相比造车,造轮胎显然要容易得多。在被“双反”的冷水兜头泼醒之前,轮胎行业一度被热钱疯狂追捧,在金钱铺就的红毯上大干快上,一片烈火烹油、花团锦簇的壮观场面。十余年时间,在全球轮胎75强榜单上,中国企业数量几乎翻番。
但对起步晚,底子弱的中国轮胎企业们来说,热钱的涌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低质产能的爆发,在在出口压力不大的卖方市场时代,尽管低质,但只要造的出轮胎就卖的上价。而当“双反”的巨浪来袭,中国轮胎企业被迫开始了十多年的大洗牌。
十多年里,数以百计的轮胎企业被迫退场,仍坚持的企业也只能在夹缝中苦苦求存。中国输美轮胎断崖式下跌。以乘用车轮胎为例,2014年中国出口美国乘用车轮胎6050万条,到了2019年锐降95%,仅剩340万条。
而在国内市场,从对价格敏感的全钢车胎领域开始,活着的企业开始了全方位的内卷。
如果说,湖北汽车大促销是汽车降价潮“莫须有”的冲锋号,那么早在十多年前,轮胎企业们就已经开始用价格换市场了。
终于,卷到2022年,国内轮胎企业毛利率普遍在10%以下,而在TBR市场,大量外资更是拔腿跑路,优科豪马、邓禄普、锦湖等外资品牌离场,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异的市场份额也不断缩水。
除了车主,似乎再没有第二个赢家——大约中国轮胎企业躺着挣钱的日子的确是一去不返了。
但故事还没有结束。
危机转机 并行不悖
但危机,危中有机。就在行业大洗牌的同时,不少轮胎企业也借机逆势而上,在危机中淬炼了自己的品牌、技术与口碑。
而发力点,就是乘用车。
如果有人跟踪过国内乘用车轮胎销量,一定能清楚地感受到,在中国的乘用车轮胎市场,国货正在异军突起。
而依托于庞大的市场,用心做产品、搞研发,让消费者享受到充分挤出品牌的溢价后高性价比的服务,消费者自然也会用口袋里的钞票投票。
另一方面,为了规避国际贸易壁垒、降低成本,经过市场淬炼的中国企业们纷纷将海外作为自己的新增长点,东南亚、中亚、北非、西欧甚至美国,都遍布中国轮胎企业的身影。
毕竟海的那边,是金矿。也只有跨过这片海,走向世界,才能让中国轮胎迈出走向世界的坚实一步。
“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或许在今天的轮胎人看来,“疯了”的汽车市场,只是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段佐酒往事。而“那些杀不死我的,终将是我更强大”,这才是中国轮胎企业们的底气。
(原创,责任编辑:Never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