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等到2023年轮胎行业的庆功酒打开,市场就传来噩耗——轮胎已经有两个月卖不动了。
门店:“10月份之后,市场一点儿动静都没了。”
轮胎厂:“市场已经很久没订单了,开工率又是50%多了,快比1月还差了。年底这波冲销量看来是没戏了!”
11月、12月,市场正在用残酷的销售数据预告轮胎行业——2024年的生意要凉凉了。
开工率连续两个月暴跌
机构数据统计,国内样本轮胎企业的全钢胎开工率已经连续6周出现下跌,全钢胎开工率甚至接近去年“一片狼藉”时的水平。2022年11月,在东营多家重要轮胎企业停产、出口仅有4000万条,全钢胎平均开工率还达到了55.4%;但是2023年11月,在出口市场销量提高27%达到5200万条以上的情况下,中国轮胎企业的全钢胎开工率也仅仅达到了60.92%。
从数据上来看,10月下旬成为了全钢胎消费的分水岭。随着订单减少,轮胎厂全钢胎开工率美洲下滑0.5%到2%,截至11月30日当周,轮胎开工率已经跌破6成,仅维持在了59%。
低开工率往往意味着市场需求的下降,冬季运输淡季之下,国内市场全钢胎的库存周转率在11月连续四周维持在44天以上,且到了12月库存流通周期还在变得越来越长。
而海外轮胎需求方面,全钢胎销售大概率也同样处于较低水平。2023年11月中国新的橡胶轮胎出口重量虽然比10月份多出了354万条,但是平均重量却与10月齐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轮胎出口中全钢胎的低比例。
开工率走低、库存周转变慢,出口订单低迷,中国、海外市场都不“进货”中国卡车胎了!
市场销量已在下滑
卡车胎的庆功宴在低迷的销量下是开不成了。那轿车胎呢?
恐怕庆功宴也开不成了,零售门店已经感受到了替换热潮在的降温。
虽然目前的半钢胎开工率还处在72%以上的高位,但如果查看库存流转数据可以发现,轿车胎替换市场也呈现出了滞销状态。11月,库存周转平均天数增长到了36天,环比10月份增长了4天。行情转折发生在10月中旬。2023年10月12日当周,轿车胎的库存周转时间突然从上一周的32天飙升至35天——市场走货量在7天之内突然急转直下。
门店除了冬季胎销售有排队情况外,其它替换需求呈现出了下滑状态。这也是为何多数轮胎企业在进入11月之后开始对涨价集体熄火,市场卖不动,涨价刺激不了经销商和门店进货。
然而年底正是轮胎厂最后冲业绩的时候,为了增加走货量,有些轮胎企业可能要采取特别手段。
厂家偷偷进入促销模式
轮胎经销商库存很满,轮胎厂家库存更满,不少轮胎厂家扛不住了,不涨价了改甩货了。而11月中旬后,多种原材料价格趋于稳定,更有利于轮胎企业控制价格。
不少轮胎企业集中在11月底和12月初开展经销商大会,增加渠道拿货机会,不少轮胎企业依靠新品轮胎拿到了更多订单。但也有轮胎厂在成本降低之下,开始对轮胎销售“明涨暗降”。虽然此前多数轮胎企业在涨价通知中告知要对产品涨价1%-3%,但实际执行时,轮胎企业与经销商之间价格博弈则更加灵活。毕竟年底,轮胎生意的套路,圈子里的人都知道。
但是今年依靠甩货、促销完成了走货任务,明年春天呢?轮胎厂又要耍什么套路来卖货?
价格销量双重暴击,轮胎生意大限将至
实际上,不少轮胎企业在10月份时就已经预感到了明年的生意危机。而抓紧在今年卖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今年的利润还能处在把控当中。
11月开始,各类原材料价格趋于稳定,降价促销仍能留给企业国内生意一些微薄盈利。
然而到了明年春季,原材料价格走势无法预测,渠道库存又处在高位(1-2月份受春节影响走货量往往不佳),春季轮胎厂为了刺激购买可能还会下血本来一波更大的促销。到时候轮胎企业卖一条轮胎可能还不如卖一颗白菜挣得多。因此,在2024年促销降价的预判下,轮胎企业竭力榨干市场最后一点价值。
可能有人会说,海外出口不是轮胎企业的盈利法宝吗?轮胎企业在国内赚不到钱,在国外赚不就行了吗?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2024年的出口生意可能也会遭遇一波超强挑战——国内海外销售都可能进入“地狱模式”。
目前,多位专业人士对于2024全球经济快速复苏的预期均表示不佳,消费降级仍在继续,其对轮胎生意的影响可能更加严重。
2023年,全球轮胎消费降级确实为中国轮胎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消费机会,有8个月的轮胎出口数量都在5000万条以上。更便宜的中国轮胎得到了市场的偏爱。但是如果2024年全球经济形势继续维持现状或者恶化,消费者手里的钱将越来越少,那么在新一轮的消费降级下,消费者的选择可能会是:
不换轮胎。
这就意味着,无论中国轮胎卖得有多便宜,在消费者没钱的状态下,也是白搭。如果国内销量跟不上,海外利润挤不出,轮胎企业光是预判到这种情况就已经“血凉了一半”。
2023年可能成为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
2023年前三季度的“耀眼”可能会成为近十年中最值得记住的换面,因为这9个月可能是未来十年当中表现最好的9个月。随着市场销量、价格和出口的掉头向下,不少轮胎企业的运营会重新步入“举步维艰”。
而那些被今年销量刺激而增加的600多万,1000多万的产能,在“举步维艰”之下,又将何去何从······
(责任编辑: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