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轮胎价格继续探底,意味着中国轮胎企业赖以生存的低价“护身符”,已经快要保不住它们了。
失去价格优势,没有产品技术、品牌支撑,中国轮胎要如何立足于市?危险逼近,以轮胎产业做支柱的地方政府很着急、轮胎企业很无助。
多年无序、放任的散养模式,让中国轮胎深陷大而不强的围城。转型升级,是整个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选择。企业走转型升级这条路,需要实力及毅力。如果整个轮胎产业走这条路,则需要有一个“权威”的领头人。
深陷大而不强围城
2013年中国轮胎产量达到空前的5亿条,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4,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轮胎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前不久,美国著名专业杂志《橡胶与塑料新闻》周刊公布了2013年度全球轮胎75强排名榜,上榜的中国内地企业达到26家,占到总数的1/3。如此来看,中国轮胎行业似乎不弱啊,然而,把这些实力换算成金钱根本就不够看。
这26家中国企业的年销售额全加起来才只有251.78亿美元,还不如排名第一的日本普利斯通(285.75亿美元)和排名第二的法国米其林(262.22亿美元)一家多。
虽然中国轮胎产量占全球25%,但多以低端产品为主,销售额占比极少,中国轮胎还没有一个世界级的品牌。国内轮胎行业平均利润率一度降为4%左右,远低于跨国轮胎公司知名品牌15%的利润率。
以前利润拼不过,好歹有量在支撑,俗话说,薄利多销积少成多。然而,如今,这样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支撑这条产业链发展,随着多年的同质化重复建设,导致轮胎产能过剩,国内轮胎价格持续下降,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竞争愈加激烈。
2013年我国轮胎价格“跌跌”不休,2014年轮胎价格将继续探底,在四季度前恐难翻身。
如今,我国轮胎结构性过剩明显,轮胎企业开工率走低。虽然国际市场在好转,但不存在大幅增长的条件。而且,现在中国轮胎在海外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混了。
生存空间日益逼仄
一直以来,国内很多轮胎企业靠出口贸易过活,其产品极高的性价比优势,让中国轮胎在海外占据着很大的替换市场份额。也许中国轮胎在海外发展之势头太猛烈,以至于美国、欧盟等市场都有点“害怕”了,对这个在国际上缺乏技术和品牌支撑、没有话语权的中国轮胎,它们给设定了各种门槛,打压其在该国市场发展,缓解对本土企业轮胎的威胁。
像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就时不时地给我国企业出难题,不是反倾销调查,就是实施限制关税。除美国之外,还有包括巴西、阿根廷等在内的十多个国家对原产我国的轮胎展开反倾销调查或征收倾销税。而2012年开始实施的欧盟轮胎“标签法”,对进口轮胎各项性能提出更严格要求。
出口海外遭别国政府打压,回到国内市场,中国轮胎同样被跨国轮胎产品逼得节节败退。中高端轿车市场有产品品牌和性价比优势俱佳的韩系品牌垄断,高端轿车轮胎市场由米其林、普利司通等一线跨国轮胎产品把控,仅米其林一家就占有我国子午线轮胎70%的市场份额,中国轮胎企业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内外环境逼迫下,为了生存,中国轮胎产业及企业不得不转型升级。
没有主心骨难以支撑
产能过剩、投资过热、同质化、低价竞争……中国轮胎弱,根源不在企业,而是整个行业都没有主心骨。以出口为例。去年,国内出口轮胎价格比国内价格要低5%左右,但出口产品质量却高于国内,这个看似有悖常理的现象,在业内已经成为正常现象,为什么?
“我们从来不看中国的标准,很多条例和标准已经很落后,根本不适用现在的技术和要求,现在我们都是参照美国和欧盟的标准,只要满足这些法规的需求,这产品就是合格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销售都没有问题。”沈工解释道。
因为海外的技术壁垒高,中国没有相关严格的标准约束,再加上低价是中国轮胎在海外竞争的优势,所以造成了今天海外国内产品比海外出口产品价高却低质的局面。
在转型升级的豁口,有实力的轮胎企业都在朝加大技术投入、绿色环保、产品高端以及制造自动化、信息化上奋力转型,但是,如果整体格局没有一个“权威”部门进行统筹管理的话,中国轮胎行业的转型之路将会异常艰难。
以前,原化工部是国内轮胎行业主管部门。1998年,化工部被撤销。从此,轮胎行业主管部门几经变更。最后,轮胎行业“主管部门”变成管理职权有限、以协调为主的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再也没有一个能直接代表轮胎企业利益并对轮胎行业实施强有力管理的机构。
因此,有关专家指出:“国内轮胎行业没有强有力的监管部门,导致相关标准、政策严重缺失。这是给今天中国轮胎行业发展造成致命伤的祸首。”中国轮胎困局,谁管?谁来解?希望政府能尽快给予解答,早日为中国轮胎解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