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行业或者品牌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定位其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与其他品牌竞争的砝码,由于中国轮胎企业起步比较晚,不论是产品质量还是品牌认知度都是比较低的。对于消费者来说,一提到要换什么轮胎比较好?张口就是静音的选择米其林或者马牌,高性能的跑车类的就用倍耐力,越野就用百路驰。中国企业抓住了中国消费者喜欢占便宜的心理,来打价格战。初期这种战略计划还是相当奏效的,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成功之路的选择。所以中国的轮胎企业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营销模式统一化,从而做死做僵一个产业。随之而来的就是所谓的“物美价廉”,从此我们的定位都统一了,那就是便宜!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的观点,怎么能说国产品牌靠价格优势走出来的路就是死胡同?对于现在的中国轮胎市场来说,过去这一年,中国轮胎行业大洗牌正式开始。处在这个旋涡中心的,是山东轮胎企业。永泰、盛泰、恒宇……一批大型公司资金链断裂,或被整合、被收购、被租赁。还有一部分企业也正在面临这场行业的大洗牌…对于一个处在衰落期的行业,尤其是一个在快速爆发之后逐渐衰落的行业,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在这个行业里面的所有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从上图17年中国企业获得的利润来看,许多国内知名企业也处于亏损状态。一部分人或许会认为这场行业的洗牌就是产能过剩导致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加大,导致市场供过于求。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美国一直针对中国轮胎,对我们实行双反政策?难道仅仅只是局限于贸易保护,我们的产品难道就没有什么问题吗?据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底原材料持续暴涨,国家环保政策使得不少国内企业经营面临极大的挑战,但是在2017年大陆马牌在中国合肥又新加了600万套产能、米其林在中国沈阳也增加了600万套产能。等等…这就奇怪了不是市场饱和吗?不是竞争压力大吗?为什么这些品牌还在不停的扩大产能?依我看来,不论是美国的双反政策还是国际品牌的扩大产能都表明了国产品牌做僵的根本原因在于所谓的价格“优势”,说是优势倒不如像是温水煮青蛙式死亡方式,这也是国产品牌的死穴。
为什么说我们针对的消费人群也决定了我们以后的发展成败?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来看,国产品牌一直打着价格优势这面大旗,逐渐的会给消费者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但是由于轮胎产品受到各种原材料以及国家政策等等因素的影响,所谓的价格优势也就不存在了。只要你稍微一涨价就会打破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也就是你仅存的优势随风消逝了,所以你优势的大旗正在摇摇欲坠。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我想大家这会肯定给我举一些成功者的例子。比如米其林的跨界营销、韩泰的高端匹配之路等等。但是对于我来说营销只能使你跑起来,但产品才能使你跑的远。注重优秀的广告营销而不重视产品的企业只会像过江之鲫,昙花一现。对于国产轮胎来说,广告营销企业也投资了很多,但是效果却不怎么明显。其主要原因就是不能为了营销而营销,我们更加要注重的其实就是产品本身。加大其产品自身的价值,摒弃所谓的价格优势策略。
极致之路的选择?
一提到子午线轮胎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米其林”、一想到越野我们就会联想到“无固铂,不越野” 、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飙车大赛我们就会想到倍耐力。企业成功之路的选择大同小异,也就是将一款产品做到极致。中国企业对于轮胎的制造定位就是太模糊,品牌多但是具有代表性的我想没几个人知道吧。
结尾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以史为鉴。
中国企业的大洗牌不禁令人感叹唏嘘。说明价格优势这条路不是长久之计,极致的产品性能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之路。
那么你认为国产品牌的价格优势是优势吗?
A 肯定是
B 短时间是优势,以后就说不定了
C 不是
原创责任编辑:Tony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