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轮胎制造商陷入发展缓慢盈利困难的窘境,国内外的经济环境以及国家政策层面正在对轮胎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不光是中国轮胎制造商,全球的轮胎制造业目前都面临四大难题。
1、难以提升的经济增长
近些年来,世界经济陷入低迷,老牌工业国家一蹶不振,被寄以厚望的新兴工业国家发展速度也开始放缓,全球经济很难找到有效的快速发展途径,萎靡不振的经济很难带动起制造业的发展步伐。中国GDP增速已经逐渐下降到了6%左右的中速发展水平,这就意味着曾经风风火火的轮胎产业跟着GDP一起回落,进入低增长期。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轮胎企业频频倒闭,行业屡屡整合的原因之一。当经济一片大好,市场处处是商机的时候,中国轮胎产业也开启了疯狂发展的步伐。然而,一切疯狂之后都将走向平静,增长动力不足,行业投资低迷,成为目前众多轮胎企业必须面对的困难。
2、难以消化的过剩产能
2017年,全国共淘汰落后产能斜交胎730万条;普通型子午胎1800万条,其中全钢胎1000万条,半钢胎800万条;淘汰退出轮胎工厂10家。
产能严重过剩在轮胎行业表现的非常典型,中国轮胎在2000年以后,产能如脱缰野马,一路狂奔,直线上升,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产能也是保持持续增长。产能过剩的结果必然是价格的直线下降,残酷的低价竞争令轮胎企业叫苦不迭,整个行业都进入到了恶性竞争的低迷期。另外轮胎产能与实际生产的差距正在逐渐变大,工厂开工率不高,生产设备闲置不能满负荷生产,很多轮胎企业产品卖不出去,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不光中国轮胎企业,全球的大部分轮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随着工业的进步,人们的生产能力呈现指数型增长。现在每名轮胎工人相比20年前产出绝对增加数倍甚至数十倍,同时轮胎工人的数量同时也在增加,未来总有一天轮胎产业会超过市场需求,供过于求或将成为常态。将来的轮胎企业绝大多数还是要面对产能过剩的问题,并且会越来越严重。
3、难以再现的人口红利
近两年,轮胎企业已经感受到了“招工难、用工难”,轮胎制造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丧失,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9008万人,从年龄构成看,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019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9%;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60周岁以上人口和65周岁以上人口都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请注意:根据联合国的定义: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的人口结构称为老龄化社会,当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了14%的时候,这种更严重的老龄化社会叫“老龄社会”。)
人口红利消失,轮胎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的同时,人工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轮胎企业为了更多更好地招到工人,给出的工资待遇方面也是越来越好。这些无疑都在无形中增加轮胎企业的经营成本。一些轮胎企业为了更好的控制成本开始将工厂转向人工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国家,比如越南、印度等。
4、难以逃避的全面化竞争
以前,轮胎贸易大多是区域型,竞争者多为区域性同行,只要产品还可以,轮胎商的日子就能过的有滋有味。但是现在,区域型经济正在被打破,消费者不需两分钟就能搜集到不计其数的国内外相关轮胎产品信息,价格几乎透明化。从厂家到经销商都必须面临多元化竞争的局面,竞争不仅限于同行,甚至是跨行。比如电商的异军突起就深深影响了传统行业,轮胎行业同样无法避免。
现在轮胎市场是全球的,无论是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还是非洲大陆的边陲小国,各品牌轮胎都在进行着激烈竞争。以前欧美日韩的轮胎企业依靠高品质、高价、高利润享受着优越的日子。但是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勤劳的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不畏艰辛、任劳任怨、加班加点在恶略的环境中努力工作,形成庞大的生态化生产模式,欧美日韩轮胎企业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轮胎凭借巨大的产量以及匪夷所思的低价,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席卷全球,在世界各地和全球其他轮胎品牌相互碰撞,擦出火花。
未来的轮胎市场竞争将更加全面化,每一家企业都不敢在懈怠,因为当增量市场变成了存量市场,就要求你必须把别人碗里的东西拿到你自己口袋里面。否则你就是那案板的鱼肉、待宰的羔羊。
(原创,责任编辑:Je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