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轮胎企业为何没出现巨头,主要还是以下三点原因:
1. 研发/制造技术差距:自主品牌的轮胎企业对于轮胎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轮胎作为唯一与地面接触的部件,对车辆性能有很大影响), 参与的配套项目还大多数处于中低端,这都与国际轮胎企业有差距。
2. 资本运作:轮胎行业基本上算是高度成熟的行业,相对于别的行业来说,轮胎行业的回报率不算高,这年头随便投资个加密货币/炒个房,甚至做期货,都比投资轮胎行业回报率高。没有足够的资本进入,也就没有足够的人才/技术去引导这个行业的兼并或者重组。
3. 上下游合作的差异:日本合成橡胶JSR的最大股东是普利司通,很多国际轮胎企业还做一些橡胶制品的业务以供给整车客户,他们和上下游的关系远比你看到的紧密。中国自主轮胎企业想要突围并不是特别容易,这一块主要差距还是技术上的积累/沉淀,以及资本运作上的。
轮胎企业算是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同时对相关的原材料供应又有一定的要求,这基本上就决定了对工业化程度低的国家来说生产轮胎并不容易。所以这才出现了国内这么多小轮胎企业,但出现如米其林和普利司通这样的巨头却没有。
品牌:国产轮胎在以上方面的落后直接导致恶性循环,只能依靠性价比支撑,根本没法卖,也没条件去生产高性能产品。消费市场也不买国产品牌的帐。
连市场需求都满足不了,如何做龙头?
因为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别看电视上吹的天花乱坠说今天我们研发出某某黑科技,今天我们某项指标超越了国外某一线大牌。这些试验的成功都是纯粹为了实现那项数据而做,在达到了那个数值后其他标准根本无法满足。国内大部分轮胎厂的设备都很陈旧(我们的我就不说了,因为那台老爷设备太出名容易被认出来)你连最基本的半成品尺寸炼胶工艺都无法保证还吹什么争当世界一流。
国内大型的轮胎厂就是靠无限的收购外资企业或者山东东营某些技术不错的小厂来获得他们的技术,然后借鉴成功了就可以开吹我们又研发成功了XXX。花纹就更不谈了,国内哪个大点的轮胎厂不是借鉴米其林或者普利司通的花纹,有点脑子的借鉴一部分剩下的修修改改,蠢点的就改个名字整套拿来用。
在2011的央视3.15晚会上,曝光了锦湖轮胎原料掺假,以返炼胶代替原片胶的事件。在此我要心疼一波锦湖,好好的一个轮胎厂,胶料掺用每个厂都会做而且属于正常工艺流程的一部分,在当时那个视频里,锦湖的操作人员可以说是比较良心的按照标准进行掺用,然而还是被一枪毙了,掺用返回胶会导致爆胎?稍微从事轮胎行业的技术人员都会觉得这是在同我讲笑话,然而就这一个新闻硬是把这个厂搞垮了,不得不说国家对待国外品牌是一如既往的严格,国内的各种问题很少报道,国外稍微一点问题就无限放大。
(责任编辑: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