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8年,外资轮胎企业在中国的半钢胎年产能,达到约2.6亿条。目前在中国的主要外资轮胎企业包括:普利司通(日本)、米其林(法国)、固特异(美国)、马牌(德国)、住友橡胶(日本)、倍耐力(意大利)、韩泰(韩国)、优科豪马(日本)、固铂(美国)、通伊欧(日本)、锦湖(韩国)、耐克森(韩国)、佳通(新加坡)。在中国的乘用车轮胎市场,这些外资轮胎企业反客为主牢牢把握着乘用车轮胎市场主动权,占比超过80%。但是在卡客车轮胎市场,外资轮胎暂时无法撼动中国轮胎企业的统治地位。
1989年,米其林进入中国,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轮胎企业,距今已经过去了30年。紧随米其林的脚步,固特异、佳通、锦湖、普利司通等陆续完成中国市场布局。在这30年里,外资轮胎企业和中国轮胎一起见证了中国轮胎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外资轮胎也在中国这个大市场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中国市场成为这些外资轮胎企业营收影响因素最大的市场之一。从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衰退,导致众多轮胎企业不得不下调营收预期便可见一斑。
现在回望历史,外资轮胎进入中国,恰逢国内轮胎市场斜交胎横行而子午胎贫乏的时候。中国轮胎企业一连串的错误方向,低水平重复建设,给外资轮胎企业留下了发财的可趁之机。
1985年之前,中国斜交轮胎的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但子午胎发展速度却不快,年产量只有5万条,且技术水平与国际有较大差距。
1985年的冬天,天气格外的寒冷。原化工部年初在山西太原召开的轮胎行业“双高”会议上,参会代表的神情显得异常冷峻。1985年的山西会议,对轮胎行业提出了新要求。原化工部主要领导提出了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双高”措施。措施总体要求是瞄准国际水平,执行国际标准,加快子午胎发展,这实际是为下一步的行业技术攻关做前期准备工作。甚至在同年11月,原化工部正式下达了汽车轮胎产品分级管理办法,参加分级的335个轮胎产品规格中,A级产品有80个,占24%,B级产品117个,占35%。也就是说,今后子午胎将向着60%的方向发展。
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蓝图,如果那时候中国轮胎能坚持如此做下去,恐怕就不会有后来的外资品牌蜂拥而至,来中国淘金。
随着部属企业的下放,随着农用车等项目的盲目上马,低水平的斜交胎迅速充斥了整个市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用车最火爆时,年需斜交胎达到了上亿条。受利益驱动,许多企业盲目上马斜交胎,年产能力达到了2亿多条,产能大大超过了需求。轮胎企业总数由1990年以前的不足百家,也一下子达到了500多家。但国产的子午胎生产目标却没有如期实现,差距至少不低于50%。原化工部的措施与目标并没有如愿以偿。
国内轮胎厂“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而也就在这时,外资轮胎瞅准机会开始大举进入中国。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外资轮胎企业主要在国际市场缠斗,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三大家几乎占据了国际轮胎市场80%份额。那时,外资巨头还没有把中国轮胎市场纳入到自己的争夺范围之内。但是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德国大众和法国雪铁龙进入中国合资后,中国轿车工业发展步伐加快。这时,外资轮胎巨头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国市场。
那时候,子午线轮胎就是一座巨大的金矿,但是中国轮胎企业却放弃了掘金的机会,继续贫瘠的斜交胎市场挣扎。而外资轮胎巨头却意外地、轻而易举地进入了中国子午胎“金矿”。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美国等众多合资汽车厂采用的子午胎,70%都是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等外资轮胎巨头在中国的合资产品。
2000年前后,是外资轮胎进入中国市场高峰期。2001年国际取消了子午线轮胎10%的消费税,使子午线轮胎生产企业的利润增大,同时放宽了对轮胎行业的外商投资比例限制,从而吸引了国外轮胎生产企业纷纷涌入中国市场。这时,为亏损所累的国内轮胎生产企业似乎也找到了一条扭亏脱困之路。双方各有所需,于是,各种合资轮胎企业不断出现,外资轮胎企业也开始并购国内工厂,外资轮胎企业借机加速了在中国的扩张。
2003年9月21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北京的燕莎商城门前车水马龙,显得格外热闹。而这热闹的场面却跟购物毫无关系,人们是冲着免费检测轮胎而来的。这一活动的主办方,就是世界十大轮胎巨头之一的日本普利司通轮胎公司。
15年前,曾有业内专家预测,如果国产子午线轮胎不加速发展,不能形成合力。那么,米其林、固特异、普利斯通等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将占据国内子午线轮胎80%以上的市场份额。现在这一预测在乘用车轮胎市场成为事实,给了中国轮胎企业一记重重的耳光。
中国市场淘金的巨大成功并没有满足外资轮胎企业继续扩张的野心。
外资轮胎企业由于产品质量高且品牌知名度高,有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对我国轮胎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市场渗透力不断加强。另外在经营方面,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以及经营理念的不同,外资轮胎企业在中国发展已不再以合资为主,而是以独资和收购为主。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先后结束了合资历史,变成了外资独资企业,佳通轮胎更是连续收购多家轮胎厂,逐渐成为中国拥有工厂最多产能最大的外资轮胎企业。
为了更好地经营中国市场,多家外资轮胎企业先后在中国筹建了研发中心,中国逐渐成为外资轮胎企业及生产、技术研发为一体的重要生产基地。他们不断针对中国轮胎消费市场,对产品进行升级,研发新技术,以满足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目前中国的13家外资轮胎企业中,进入中国市场比较晚的固铂和耐克森也已经在中国市场经营超过了10年。这些外资品牌已经完全摸透了中国市场,不再是初来乍到的“愣头小伙”,已经完全蜕变成老成持重的商界大佬,深谙中国市场经营之道。
较高的品牌知名度+领先的技术研发+丰富的市场经验使得外资轮胎企业在中国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并且以压倒性优势占据着中国乘用车轮胎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国内轮胎企业凭借本土优势,在商用车轮胎市场占据绝对优势,甚至导致一些外资轮胎企业考虑砍掉中国市场的商用车轮胎产能,转而生产乘用车轮胎。商场如战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成王败寇的故事一直在上演,外资轮胎企业必将继续“摧城拔寨”扩大市场份额,中国轮胎企业也将奋起直追收复“市场失地”,在接下来的30年,中国轮胎市场竞争格局将呈现群雄逐鹿的局面。
(原创,责任编辑:Je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