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看轮胎网;
还能把精彩内容分享给你的小伙伴!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电商入局,轮胎行业遭遇多重困局
文章来源:轮胎商业网     发布日期:(2022-08-03)          

自2016年电商盯上“轮胎”这块肥肉以来,线上轮胎店就在以各种方式冲击着线下轮胎市场生意。除了因为价格过度透明让线下门店的毛利、净利一跌再跌外,时不常搞出个幺蛾子也让不少轮胎企业跟着吃亏。

今天,轮胎商业就带您来盘点一下轮胎电商的“七宗罪”,看看您是不是也吃过这些亏!

低价竞争

提到电商,首先映入轮胎人脑海的一定就是“低价竞争”这四个大字。如果说2016年以前,轮胎市场的低价竞争是低端产能的副作用,那么随着低端产能的逐步淘汰,市场应该早已脱离“价格战”。然而实施恰恰相反——随着电商入局,“价格透明”的旗号再次将轮胎市场拖入更为残酷的“低价竞争”。因为这一次,参战的不只有低端产品,即使是轮胎巨头的高端产品,在不少网店的价格也是令人颇为惊诧的便宜。

电商资金多,能支撑其长期做折扣吸引客流,提升平台知名度;只是苦了线下小零售店,面对几乎和自己进货价的相同的网店轮胎价格时,其在这场可能旷日持久的“价格战”中毫无招架之力。

在此前轮胎商业对门店的采访中发现,随着线上轮胎店越来越多,那些不需要支付租金的线上轮胎店已经把价格打压到难以想象的低,曹植不少门店目前的销售毛利仅为7%,不少轮胎店单靠卖轮胎,已经赚不到什么净利——大批小零售店的经营已经进入岌岌可危的命运。

假货横行

然而,电商带给轮胎店的“痛”远不止低价这么简单。事实上,之所以部分线上轮胎店能够给出超乎寻常的低价,这多与他们所售商品有着直接关系。在以往的线上轮胎店投诉中,我们看到了不少山寨品牌投诉。很多消费者冲着“大品牌低价”到仙山轮胎店消费,以为自己买到了价格更透明的名牌轮胎,结果到手一看,低价倒是不假,“大品牌”却是掺了水的山寨货,到手的品牌与原本的品牌“同音不同字”,妥妥的假货。

然而有些山寨货不容易一眼让人看出,因此误导消费者以为知名品牌轮胎的价格就是如此低廉,于是到线下门店买轮胎时杀价严重,让轮胎店和消费者之间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耽误正常门店运营。甚至有时候,因为消费者误认为价格太高而对线下店进行价格投诉,弄得轮胎店苦不堪言。


非法翻新

此外,虽然有些门店确实卖了品牌轮胎,牌子对、花纹对、规格对,但是就是价格特别便宜。乍看之下确实没什么问题,但是安装使用后却发现其后果更加严重——所谓的大品牌新轮胎不过是街边小作坊非法翻新的“名牌轮胎”。这些被替换下来的旧轮胎通常已经伤及内部结构,质量极为堪忧。街边小作坊只是简单修复了一下表面就当新轮胎销售,让不少司机险些出了事故。

甚至不少品牌因为网店的翻新胎事故而被无辜牵连。

品牌声誉

被无辜牵连的品牌多是目前轮胎行业内的知名大品牌。对于不少司机来说,他们只知道造成事故的是轮胎问题,于是他们将矛头直指品牌方,并在投诉平台中对该品牌的质量一阵贬损,导致品牌声誉下降。殊不知事故本身与轮胎制造商和品牌毫无瓜葛,事故完全是由翻新胎导致。

即使后来消费者搞清原因,不再责备品牌方,但是此前的负面影响已经产生,一时半会儿难以消除。因此对于轮胎行业来说,每天提心吊胆的除了门店还有品牌方!

售后无门

此外,线上门店的另一大缺陷就是其售后执行的低效。不少问题轮胎的退换货几乎无法实现。事实上,翻阅投诉平台你会发现,那些卖非法翻新胎和山寨品牌轮胎的线上轮胎店几乎没有售后——无论之前承诺的服务有多尽善尽美,一旦轮胎销售出去,这些承诺便会顷刻化为乌有。不回复,甚至拉黑都是这些网店的日常操作。

安装风险

然而,线上售后的“埋雷”往往最终让线下门店承担了更多风险。由于无法修补这些问题轮胎,不少司机转而向门店寻求帮助。虽然部分门店已经拒绝为这种“来路不明”的轮胎提供服务,但是由于近一年生意萧条,不少轮胎店为了赚钱打破了这一规矩,开始安装修补自带轮胎。有些轮胎因为有严重的质量缺陷,导致在充气过程中发生爆炸,酿下人间惨剧。

线上赚了钱,线下却赔了命。

客流不在

在此前的某电商宣布入驻轮胎行业时就曾提到过,未来只会有2万家轮胎门店存活,然而当时的轮胎门店数量是40多万,这就意味着随着电商的入驻,95%的轮胎门店都有可能消失。虽然目前门店消失的速度没有这么夸张,但是随着有实力的电商不断吞噬轮胎市场份额,5成以上门店将会消失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

因此,目前多家轮胎门店都在不断拓宽服务内容,同时利用线上销售方式辅佐线下门店运营来实现对电商侵蚀的“抗衡”······

投票(多选)

电商对轮胎市场最大的冲击是什么?

A.轮胎价格

B.门店客流

C.品牌声誉

D.安装风险

E.其他欢迎在评论区补充

 (原创,责任编辑:晨晨)


上一篇:经销商库存预警,谨慎囤货 下一篇:需求暴增,成本高位,三季度涨价潮开启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