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前进到2023年,全球轮胎75强,论数量,中国轮胎企业已经能雄踞半壁江山。去年,全国有34家轮胎企业荣登全球轮胎75强,但论体量,中国轮胎企业们要走的路显然还很远。
一方面,仅位列前20强的四家中国轮胎企业就能贡献榜单中中国企业40%的销售额,另一方面,即便将榜单中全部中国企业相加,营业额也只不过和行业龙头米其林堪堪持平。
客观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毫无疑问,国产轮胎品牌力不如外资品牌无疑是极重要的一点,而品牌力弱势造城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轮胎卖不上价,在不少车主心中,单价较高的轮胎一定是外资品牌优先。
轮胎廉价 性能可靠
前段时间,某汽车媒体针对去年某热销系能源车型轮胎导致车辆制动、加速性能羸弱的言论做了相关测试。测试中,除了该车型原配的某外资轮胎和另外两家轮胎巨头的相似定位产品,还拉上了三款国产轮胎作为“性价比之选”。
测试结果令不少人大跌眼镜,在将所有成绩汇总并加权量化打分后,三款国产轮胎的性能与价格更高的三款合资轮胎表现极为接近。
换言之,此次测试中,除了价格,外资轮胎其实并没有稳压官产轮胎之处。事实上,对绝大多数以日常代步为为用途的“买菜车”来说,国产轮胎和外资品牌真的很难拉开差距。考虑到这次测试使用的车型去年销售近40万辆,能很好地代表相当一部分准车主的购车意愿。
至少就这次测试而言,只针对替换市场绝对数量最大的,不以极端驾驶乐趣为取向的大多数车主而言,国产轮胎和外资大牌最大的区别怕还是在售价上。不少国产轮胎便宜,但依旧可靠。
高端轮胎 前路漫漫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在性能取向的高端轮胎领域,国产轮胎企业仍处在追赶着的行列。一方面,作为轮胎企业的最佳广告和肌肉秀场,对绝大多数中国轮胎企业,即便眼红,想要做出诸如米其林PS4或是倍耐力P Zero corsa,不但在技术上有不小的难度,推广起来也是步履维艰。
但问题是,秀不出足够亮眼的产品,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度必然会受负面影响。在汽车领域,即便强如两田、大众,也时不时需要用夸张到令人咋舌的行政轿车或者性能车朗彰显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地位。
对充满雄心的中国企业,中游产品做得好固然是一方面,但如果始终没有能带动企业口碑的高端产品,低价、同质化的竞争就无可避免。
恶性竞争 两败俱伤
其实除了以上几点,更值得关注,或者说更让人揪心的是行业里仍有不少企业一身江湖草莽气息,习惯用各种不怎么上得来台面的手段抢占市场,总是做着低价可以干掉高价,“物美价廉”可以取代“一分价钱一分货”美梦。
最终结果就是劣质橡胶取代高端橡胶,廉价的钢丝替换贝卡尔特。更有甚者,从花纹开模,到轮胎结构全盘照抄同行,结果最后往往只能落得徒有其表,腹内空空,中看不中用。
从这个角度讲,这既是为什么国产轮胎迟迟难以冲击高端的原因,也是为何明明有不少国产轮胎性能还不错,却依旧乏人问津的原因。大量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搅局者”,只能进一步拉低国产轮胎在不少人心中的印象分。
对消费者而言,想要花一分钱买两分货,无可厚非。但在多数消费者不懂鉴别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部分厂商和卖家沆瀣一气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受伤的只能是整个产业。
从做大到做强,中国轮胎企业们显然还有不少路要走,而接下来的路,不但需要企业们要有定力,持续打造品牌,更需要从行业生态上正本清源,剔除害群之马,还行业一片公平竞争的郎朗天空。
(原创,责任编辑:Never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