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国内汽车后市场有所了解,你大概会知道,过去三年,差不多八万家后市场门店被迫离场。而如果更进一步,你会发现,为了活下去,过去三年轮胎门店们几乎“不择手段”。
这些手段包括“一女多嫁”,也就是一家门店,同时出售多种不同品牌的轮胎。在走访中,有极端的店主过去三年甚至做过上百个品牌。更包括翻牌,也就是将原先的企业门头更换为新的企业门头。
但不管是翻牌,还是频繁更换经营品牌,归根结底,对小本经营的轮胎店主们来说,经济利润永远是第一位。毕竟,做生意,挣钱才是硬道理,想要冲锋在前的零售商们有品牌忠诚度,一句话,钱到位就好。
企业门店之争,谁之过?
2019年,某外资轮胎企业先后起诉两家零售门店违背合同,在其店内出售第三方品牌的轮胎。
无独有偶,2016因为翻牌,另一家外国品牌授权的金牌零售店被判赔偿企业近四万元。
对于这事件,可说的其实并不多,毕竟白纸黑字,违约的事实无可辩驳。况且轮胎企业的确投入真金白银为轮胎门店进行装修,未能达到使用年限,向轮胎企业支付违约金合情合理。
而法院也支持了企业的观点,最终门店被判赔违约金、律师费、案件受理费等多项费用合计十万余元。
看上去,轮胎企业赢得彻底,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要说明白这件事,首先说明的门店这么做的动机。对一家轮胎门店来说,经营的核心就是盈利,这几位店主冒险违约,或者是店主以身试法,铤而走险,想赚的更多,或者就是因为各种原因,轮胎店利润被摊薄,经营遇到困难才出此下策。
至于具体内情如何,作为局外人,我们不得而知。但对零售商而言,拿不到预期的利润,跟着轮胎企业走,自然也就毫无必要。
饼不在圆,不画就好
其实,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份子,不论企业还是门店,能把钱攥到手里才是硬道理。
但知易行难,作为产业链这一根绳上两头的“蚂蚱”,在不对称的体量和声量的影响下,零售店和企业两方时不时会陷进对立——合作——对立的怪圈。
眼下,国内轮胎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竞争者越来越多,品牌越来越难做,规模化的翻牌斗争怕是也只会越来越激烈。
东家提供高档装修,西家拿货返点……看上去很美,但只有咬下去才知道各种滋味。毕竟只有真正做了,才知道顾客认不认,一旦用一纸合同将自己绑在企业的战车上,在想发挥自己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怕是有些困难了。
此外,对门店来说,今天小甜甜,明天牛夫人的事情很难保证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门店的卧榻之侧难保不是企业眼中未开垦的处女地,很难说曾经独门生意一转眼就群狼环伺,要真是如此,什么返点、装修怕都是于事无补了。
所以,想让门店高度忠诚品牌,与其画大饼,不如经销商和企业让利,让门店真正能在市场站稳脚跟。
如今,要说轮胎企业和零售商进退失据或许言过其实,但逐年走低的新胎毛利,日益增加的库存压力,紧张资金链都无不在刺激着店主们的神经。让零售商跟着企业,跟着品牌走,说容易也容易,“大树底下好乘凉”,如果能“遮风避雨”,虽有愿意挪窝呢?
(原创、责任编辑:Never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