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诺记轮胎宣布退出中国市场。虽然不好评论,诺记的退出是否标志着外资轮胎企业在中国乘用车轮胎市场“溃败”的开端,但是从其离开也能窥探出外资轮胎企业在目前中国市场的处境艰难——全钢胎市场几乎丢失殆尽,半钢胎市场也被挤进了孤岛之中·······
(海报)
丢失的15、16寸市场
2023年一季度财报出炉后,几乎所有外资轮胎企业都在强调自己未来在大尺寸高性能轮胎市场的布局。部分企业给出了更为详尽的大尺寸战略布局推进表——2023年部分地区的大尺寸轮胎销量要占到全规格尺寸轮胎销量的近6成。
而当谈到为何更在意大尺寸市场销售时,多数外资企业会表示主攻大尺寸轮胎能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因此,我们看到不少全球头部企业对17寸,甚至16寸及以下的轮胎市场销量暴跌“自暴自弃”式的放任不管,将更多的研发精力转移到18寸及以上市场。虽然在大尺寸产品影响策略下,倍耐力、韩泰、普利司通三家轮胎企业实现了利润的同比上涨,但实际上,2023年一季度也仅有这三家外资轮胎企业实现了利润的突破,更多的外资轮胎企业盈利并未因为大尺寸市场的利润空间而变得更好。
事实上,大尺寸的发展策略可能并非是所有轮胎企业的救命稻草,外资品牌主攻大尺寸也并非情愿之举,至少在中国市场,大尺寸轮胎还绝对没有发展到“必争之地”这么重要。
在近十年的尺寸排名中,15寸到17寸轮胎仍是市场销售主流。而在2023年一季度,国内PCR零售最畅销的规格排名前十中,根本也未看到18寸及以上的轮胎规格出现。可以说在目前市场主流替换选择中,18寸及以上的大尺寸轮胎仍稍显“小众”。
而之所以大尺寸轮胎市场“小众”,根本原因是受到目前汽车消费的主流影响。无论是在燃油车市场,还是在新能源市场,家庭用车仍是汽车消费的主流。但是为何外资轮胎企业不愿意再耕耘机会更多的17寸及以下的中小尺寸轮胎市场了呢?
原因不言而喻——争不过。在小尺寸市场,因为中国品牌的价格打压,外资轮胎已被“打压得毫无还手之力”。
小尺寸市场里的落荒而逃
这个场景是不是有些熟悉?没错,在过去十年的商用车轮胎市场,中外品牌大战刚刚发生。而凭借着价格优势,中国轮胎品牌在国内商用车轮胎市场把外资挤压得落荒而逃。而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又发生在了国内乘用车轮胎市场——在过去的三年,中国轮胎品牌已经成功让外资品牌在17寸及以下的轮胎市场出局。
怎么做到的?靠价格!也靠利润!
在中国轮胎市场,什么车的轮胎替换率更高?出租车和搬家公司小型面包车的轮胎替换频率更高。高承载,长里程让不少运营车辆司机的轮胎替换周期缩短到了一年以内。而他们对于轮胎的性能需求较低,更多关注于价格的便宜与否。因此,对于轮胎店推荐的性价比高的国产轮胎,他们普遍持欢迎态度。
而对于价格相对较低的国产轮胎所呈现出来的胎噪略大,舒适度不高等问题,这些司机通常认为在价格面前可以忽略不计。同时,因为国产轮胎的三包策略更为完善,退换轮胎流程简单,因此也更容易得到怕麻烦的运营车辆司机的认同。进而,国内品牌轮胎凭借价格优势开始“搅动”14寸到15寸的乘用车轮胎市场,并在近三年逐步占据了上风。
而在16寸到17寸的乘用车轮胎市场,国产轮胎的热销依靠的则是零售商和批发商的推动。根据采集到的数据显示,玲珑等国内轮胎品牌往往会给到零售商和经销商更高的利润空间。这也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零售商们的销售热情。
近两年,玲珑在PCR市场上的“攻城略地”,就是依靠新能源配套和替换市场热销的组合拳打法上得以实现——无论是2022年,还是2023年第一季度,玲珑轮胎在乘用车轮胎市场占有率与全球轮胎巨头米其林旗鼓相当。
因此,从14寸到17寸轮胎市场,国内品牌通过自下而上地依靠高性价比和高利润回报完成了对主流轮胎尺寸消费市场的“全面侵占”。而中国轮胎品牌的野心还远不止于此,他们也在酝酿着侵占大尺寸轮胎市场的计划。
正在丢失的18寸市场
2022年开始,丰源轮胎就开始布局大尺寸轮胎市场,并在2022年下半年取得成功——实现了利润上的逆转。丰源在大尺寸轮胎市场的成功也意味着中国品牌在大尺寸轮胎并非没有机会可言。随着90后和00后车主的增多,新的消费意识的诞生(不盲目追求品牌,更重视性价比),让中国轮胎品牌在市场中有了更多被看到和被听到的机会。
在轮胎商业3月份对市场的采访中,不少轮胎店的代理品牌中,国产品牌和外资品牌的代理数量天平已经失衡——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轮胎摆放在店内,挤压着外资品牌的销售空间。
而在轮胎店门外,一辆劳斯莱斯正在更换中国品牌——嘉士途的轮胎。痛失中小尺寸轮胎市场,18寸市场也在被步步紧逼,压力满满的外资品牌在19到22寸的这座小小孤岛艰难求生。
外资品牌孤岛求生,反攻还是全灭
不过,虽然在中国品牌蓬勃发展的压力下,外资品牌的存活地被挤进了18寸及以上的大尺寸孤岛。但是多数外资品牌在这一市场“如鱼得水”——配套带来的高利润绝对不能小觑。以倍耐力为例,在大尺寸轮胎的销售下,2023年一季度,倍耐力的净利润达到了1.15亿欧元(约8.7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
18寸至22寸的轮胎市场还是给了轮胎企业足够的利润空间。毕竟,多数豪车车主仍旧会在替换市场中选择原配品牌——数百万的豪车根本不会吝啬于几千元一条的轮胎价格。
但是随着国内轮胎企业逐步在高端市场释放产品,外资品牌又还能在大尺寸轮胎市场坚持多久?而在大尺寸市场感受到威胁,以及看到新能源汽车小尺寸轮胎销量暴涨后,这些外资品牌是否又会重新杀回中小尺寸市场?这些目前都没有明确答案。
(数据信息源自轮胎商业,原创,责任编辑: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