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可能有人不知道温州人孙特英,但只要是华人,就不会没听过“阿兰”这个名字。身为巴西文化交流协会荣誉主席,从13岁到63岁,50年的身在异乡却始终没有抹去孙特英一丝丝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在国内,她像个好奇心爆棚的女孩;在国外,她在国人需要帮助时全心全力施以援手化解困境。
有一个非凡传奇的故事,似乎是许多在外打拼的温州人该有的标配。
1967年1月1日,年仅13岁的孙特英初到巴西,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的她还来不及体验这个城市,到巴西才满一个月,便匆匆扛上“提包”,开始了自己的经商生涯。
孙特英说,“提包”生意就好像现在的上门推销。巴西人很讲究,当时她的提包里就装了不少床单、床盖、桌布,还有女孩子出嫁需要用到的嫁妆等。“我坐着巴士挨个街区地转悠,挨家挨户地敲门,虽然语言不通,但似乎也能顺利完成介绍、销售和支付。”
运气好的时候,孙特英能碰到心善的人家,不仅买下她的商品,还把她推荐给隔壁邻居和亲戚朋友,让邻居关照孙特英的生意;碰到比较“厉害”的人家,孙特英遭受的,往往是一记重重的摔门声,但闭门羹丝毫影响不了她的经商热情。
从小门小户到高楼住宅,从高层公寓到低楼平房,孙特英三年的“提包”生意让她初尝胜果。16岁的孙特英靠着自己的能力在巴西购买了一套住宅。“当时的房子是按揭购买的,分期2年,每个月需要支付2千美元。白天做生意,晚上上课读书,顶着经济压力足足两年,晚上睡觉满脑子只有分期付款……从未拥有过天真无邪的少女时代。”
事业勃兴还靠“卖国货”
1989年,她结束22年的“提包”生涯,1992年以后,她开始涉足轮胎、工艺品、旅游等领域,事业越做越大。孙特英说,自己做生意最讲求“控制”的概念,不多卖、不贪心,喜欢放长线,多少有点现当下“饥饿营销”的意味。
孙特英最津津乐道的,是她在轮胎领域的生意。“公路在巴西的交通中占很大比重,轮胎的需求量比较大,但巴西的轮胎市场基本上都掌握在固定的几家大牌轮胎代理商手中,别人很难拿到,价格也是他们说了算。”孙特英说,考虑在巴西引进中国轮胎开始滋生。
“当时的pirelli、firestone、gordgear、michelin等国际大牌轮胎在巴西基本上是垄断的,我们尝试引进中国的万里轮胎、南港轮胎、黄海轮胎等,虽然在质量上有所差距,但我们从减少一半翻胎次数来保证驾驶安全,很快受到了巴西人民的认可。”
就这样,孙特英顺利将中国轮胎打入了巴西市场,甚至对pirelli受到了一定影响。“当时他们经理还来找我们谈,要求我们停止进口中国轮胎,可以给我们代理权,但我没答应,推销我们的中国轮胎,让我觉得骄傲!”
顺利的事业在2000年遭到了危机。伴随着巴西货币贬值,经济下行,这对从事国际贸易的孙特英而言,可以说是从商以来遇到最困难的时期。“当时我们一下子就损失了几千万人民币,根本没办法继续进口。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以为很快能度过危机,就囤积不卖,但公司的日常费用要继续支付,经济没有好转,我们只好开始售卖仓库货源,采购巴西的产品,一直到2002年才开始好转。”孙特英说。(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jef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