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胎毛=新轮胎=好轮胎?
别再迷信胎毛啦!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各种新轮胎的表面看到一根根细长的凸起长条,这就是俗称的“胎毛”。
逐渐地,大家开始形成一种普遍的认知:有胎毛,才是新轮胎,甚至觉得胎毛是检验一条轮胎好坏的衡量标准。
这两种认知真的正确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胎毛并不是厂家刻意设计出来,用来体现产品性能的。恰恰相反,胎毛只是生产过程中无意留下的。
在生产轮胎时,需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借助模具使产品成型。模具上留有许多排气孔,专门用来排出轮胎成型时产生的气体,这样加压过程中,就有部分胶料被挤入这些排气孔里,待到轮胎冷却从模具中取出来后,就形成了我们见到的那些胎毛。
因为这些细小的胎毛就附着在轮胎的表面,所以如果轮胎被使用过或者发生过磨损,首先被磨掉的应该就是这层脆弱的胎毛了。所以在通常情况下,轮胎“刚出炉”时带有的胎毛一定是最新鲜最完整的,之后在包装、运输等过程中,会逐渐被磨短磨光。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轮胎行家会选择通过这个小细节,来判断轮胎是不是新胎了。
而且从上述生产过程能够看出,胎毛的胶料与轮胎主体的原材料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在模具中位置不同,被高温高压挤成了不同形状。所以很多老司机在选购轮胎时,会通过拉扯胎毛,来检测轮胎橡胶材质的好坏,拉得越长,往往就说明橡胶的材质越好,如果一拉就断,很可能就说明轮胎的用料质量也堪忧,甚至可能是储存时间过长,橡胶发生了老化,这样的轮胎在购买时就需要多加小心,仔细斟酌了。
也就是说,有胎毛在通常情况下是新胎,但是,我们能否反过来讲,说没有胎毛就一定是旧胎、次胎呢?
当然不是!因为还存在以下两种例外的情况:
1. 因为胎毛细小,对产品整体的影响微乎其微,所以绝大多数的企业才为了节省人力和工序,选择留下胎毛。
但偏偏有一些追求细节,要求完美的轮胎厂家,比如世界名牌企业米其林,他们会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美观,在出厂前,添加一道专门的割胎毛工序,安排员工使用专用工具对胎毛进行裁剪,将残留的胎毛高度统一控制在0.3mm左右。
2. 由于轮胎现阶段的生产工序都大致相似,所以几乎所有的轮胎都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胎毛。但是也有一些坚持不断创新的企业,率先研发出了无胎毛生产工艺,确保轮胎表面光洁,花纹清晰无遮挡,从而提升轮胎的使用体验。
要直接生产出无胎毛轮胎,轮胎厂家只需要对模具排气孔进行优化升级,采用最新的排期孔弹簧套筒即可。但真正实现起来,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种轮胎模具相较于普通模具,加工的难度更大,且日常的维护成本也不低。但好在可以省去轮胎成型后再用人工手动除毛的程序,而且减少了人工除毛可能出现的割伤轮胎的可能。
还有一部分车主,要么迷信胎毛能增强轮胎的抓地性能,要么就是顾虑胎毛会增加胎噪,这些对胎毛的认知被划分为正反不同的阵营,但可惜他们都错了,且都错在过分高估了胎毛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要清楚胎燥的形成原因。车辆高速行驶时,轮胎内的空气被连续压挤,释放出来后就形成了噪音。所以胎噪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车速,细小的胎毛的作用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次,看似密集的小胎毛理论上会增加轮胎表面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但在高速行驶中,这种柔软的胎毛几乎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在行驶一定里程之后,胎毛就会被磨光,所谓的增大摩擦力,加强抓地力,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所以,对于胎毛,我们不否认其具有一定的鉴别轮胎新旧及质量好坏的作用,但也应该明确一点,就是不该过分迷信和夸大胎毛的作用,毕竟连米其林都把胎毛主动割掉了。
(责任 原创编辑:Jenni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