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看轮胎网;
还能把精彩内容分享给你的小伙伴!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销售重挫,这5家轮胎企业干了啥
文章来源:轮胎商业网     发布日期:(2023-08-08)          


正新橡胶、建大轮胎、南港轮胎、华丰橡胶、泰丰轮胎,5大中国轮胎企业在今年上半年遭遇了不小程度的业绩下滑。有几家轮胎企业可以说是经历了自2020年以来最惨烈的营收下滑。有企业6个月的营业收入连都达不到9000万人民币。当然,业绩缩水绝不能单一地归结为上半年行情萎靡,双位数的营业收入下滑自然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

(海报)

销售额暴降48亿

与在沪深两市发了预财报的轮胎企业不同,正新、建大、南港、华丰和泰丰的销售额明摆着出现了重挫。2023年1-6月,5家轮胎企业的总营业收入仅为162亿元人民币,4家企业的上半年营收合计53亿元人民币,只能“堪比”一家中型轮胎企业的收入,情况之差显而易见。

事实上,即使是唯一一家半年营收进入百亿俱乐部的轮胎企业,正新橡胶也较去年同期营业额少了1.5亿人民币。2023年1-6月正新橡胶的累计销售为481.27亿新台币(109.2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同比下降了1.38%。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正新连续第二年出现营业收入的下降,与2021年上半年相比,正新的营业收入缩水了约9%。

泰丰、南港、华丰和建大,这4家轮胎企业的表现当然也一样令人担忧。尤其是泰丰,今年遭受的销售额打击最为强烈。早在6月,泰丰就预告了自己在经营上的困难重重——5个月的销售额达不到1000万人民币,与其曾经的“风光”大相径庭。可以说,这点儿销售额连经销商都比不过。为啥这么差?因为泰丰的产能几乎在上半年给干掉一大半。

实际上,这不是泰丰一家轮胎企业的问题,而是大多数今年出现销售额锐减的轮胎企业的集体问题。只不过泰丰轮胎的情况比同行们要更差一些。

双反施压,泰丰产能大跳水

为什么泰丰会比同行差,是因为泰丰太依赖于对美国的轮胎出口,因此也被“双反税率”伤得最深。经过美国的轮胎反倾销调查后,泰丰被判定需要缴纳超过80%的双反税。这无疑是要了泰丰的“老命”——超高的双反税率让泰丰每卖一条轮胎的成本几乎翻倍。

而更不巧的是双反税率下来后,美国轮胎市场又赶上了最魔幻的两年光景。2021年下半年到2023年上半年,美国轮胎市场先后经历了海运费用4倍增长和近40年来的最高通胀,都让美国轮胎市场对产品价格的敏感度越来越高。泰丰轮胎要翻倍的产品价格自然在美国市场吸引力锐降。

因此,在订单数量全面性衰退下,泰丰不断以亏损示人。最终,扛不住的泰丰做出了看似合理又让人有些堂皇的决定——我不干了!

2023年2月10日,泰丰宣布关停其观音厂,并将其产能转移给越南 XT TYRE进行代工生产。2023年4月24日,泰丰轮胎又表示已预售部分中坜旧厂土地,总额约21.4亿元新台币。截至2023年6月,泰丰在中国仅剩下江西一家轮胎厂在维持运营。

停产和出售表面上看是泰丰轮胎在“止血”与“回血”,但实际上泰丰的出血的速度一点儿也没停下来——2023年7月,泰丰的月销售额同比继续下降,降幅扩大到了91.86%;前7个月累计销售额与去年相比下滑了56.37%。约500万套轮胎产能的消退彻底将泰丰拖入了营业泥潭。

事实上,几乎业内所有人都对泰丰的这一步棋刚到大吃一惊。毕竟,按照泰丰在前两年的规划,至少其观音厂没有关停的必要。按照此前泰丰对观音厂的规划,这里的产能主要针对非美国市场——而在全球多个轮胎市场(南美、非洲)需求还在不断增加下,泰丰观音厂似乎还可以再坚持到翻盘时刻。但是泰丰没有这样做,他果断关停了工厂,看着销售额在产能跳水之下不断下滑。

但是,如果将泰丰在轮胎行业颓败的原因,仅仅是归结为产能暴降,也有失公正。如果泰丰没有经历和南港的收购骂战,其营业额可能也不必跌到如此之低的地步。

 

最闹腾的并购,“两败俱伤”的南港和泰丰

都说“家和万事兴”,这句话用在企业身上也绝对适用——本就深陷双反泥潭的泰丰,又同时经历了与南港持续多年的“争吵”后,其似乎已经没有更多的气力在专注于工厂经营。

实际上,承受双反压力和与南港的争执是同时并行的。2021年第二季度,泰丰轮胎还没有因为逆风翻盘扭亏为盈来得及高兴时,“双反税令”和“南港收购”两大烦心事据接踵而来。

双反已经够让泰丰感到难受,而更让其如鲠在喉的是南港对其股权的不断吞食。2020年第一季度到二季度,南港通过疯狂加仓泰丰的股票,将自己的持股比例从5.47%提升到了14.25%,比当时泰丰的董事长家族持股比例还高。而由于泰丰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表示,一时间,“南港成为泰丰轮胎第一大股东并即将吞并昔日老对手”的小道消息在坊间疯传。

在多数人都认为这场收购会像其他收购案一样风平浪静、皆大欢喜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发生:在不到一年后,泰丰突然发飙——开始在公开场合与南港撕扯起来。

自此之后,两家轮胎企业的同台画风就变成了“拳打脚踢”。2021年4月,泰丰轮胎与南港轮胎互相要求对方公司提出解任对方董事,之后从董事席位到客户名单,两家企业的争吵不断升级。甚至泰丰还曾放话,就是不想卖给南港,因为认为南港不会经营。

面对泰丰的不妥协,南港唯一的办法就是举报加继续购买股票。而南港的做法就是不断收购股票。截至2021年6月4日,南港已经花费约6亿人民币购入了泰丰1.35714亿股的股票,持股比例升至28.67%。2021年10月,南港正式接管泰丰公司的未来经营。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南港并不愿意销售中坜工厂,觉得泰丰的决定过于莽撞是在做土地生意;但时隔一年半之后,泰丰的中坜工厂还是被卖了“回血”,从中我们似乎能窥见南港在这一年多的实际运营中的诸多不如意。

此外,无穷无尽的收购之战并未让南港得到多少好处。2019年时,南港轮胎还是盈利状态,在收购战持续时,南港的经营也开始出现了问题。2021年,南港轮胎迎来13年中的额首次亏损,亏损金额2.43亿元新台币;2022年上半年南港轮胎亏损了3.15亿元新台币;2023年上半年,南港轮胎销售额2.74亿新台币——双反、收购,也在同样消耗着南港轮胎的“气力”。

2023年,轮胎企业日子不好过

华丰和建大在2023年上半年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销售额都遭遇了155以上的下滑。欧洲市场的一片狼藉,北美市场的超高双反税率,两轮轮胎市场需求出现下挫,都在冲击着中国轮胎企业此前的销售网络布局。

虽然有中国轮胎企业不断向东南亚地区和印度重新拓展产能布局,但是随着欧美轮胎市场开始向东南亚和印度轮胎产品下狠手,这种产能转移也并非是降低出口风险的最佳对策。不过随着新兴市场轮胎需求不断增加,中国轮胎企业倒是有了新的销售拓展渠道,而这些新的销售网络布局会不会重新给轮胎企业带来“好运”,而欧美轮胎市场又会在何时复苏?目前我们只能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投票:

您认为为啥轮胎企业销售额下降猛烈?(多选)

A.市场行情拉垮

B.双反冲击严重

C.渠道布局不利

D.产品竞争力差

E.不务正业

(原创,责任编辑:晨晨)

上一篇:中外两款轮胎的实战对测,你站谁? 下一篇:这家胎企营利增长超三成,全靠涨价?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