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轮胎企业,虽然少但是影响力却不低。在全球轮胎75强排名中,4家知名日本胎企中有3家位列前十之位。产品优质、性能卓越是日本胎企20世纪8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资本”。但有意思的是,在快速发展了40年后,日本轮胎企业的成长速度逐步放慢了。
有些轮胎企业已经被中国胎企赶超,有些轮胎企业正在中国轮胎市场陷入苦战。
中国市场占有率苦战
此前有消息称,优科豪马在中国的办事处规模似乎有所缩小。轮胎行业内人士敏锐地洞察到了其背后的本质问题——其在中国的销售一定是到了需要缩减成本的状态。
而2023年财报的披露似乎证实了这一推测。2023年1-12月,优科豪马的中国业务表现依旧是下降趋势,中国占据其业务的15%,2023年下降了5%,原配下降尤其严重。
而在配套市场,中国轮胎企业近5年在乘用车轮胎市场的崛起,正在将17寸及以下的轮胎市场份额啃食干净。有独家消息显示,2023年开始已有两家较知名的经销商停止代理其品牌产品。这也解释了为何优科豪马在中国替换市场遭遇了销售下滑。
不代理并非单纯因为外资品牌终端利润回报低。事实上,从我们此前的数据收集可以看到优科豪马给予渠道终端的利润回报并不算低(甚至较高),但是国内轮胎市场消费越来越理智带动了中国品牌销量的走高,让经销商开始挑挑拣拣。一些品牌即使有着高利润,但是核算销量后其利润总回报不算太高,也会被经销商果断抛弃。
而在配套市场,新能源电动车渗透率的增加更多给到了中国轮胎企业销售机会。虽然优科豪马预计2024年将在中国的业务实现增长计划,但最终结果如何并不好说。
毕竟,在乘用车轮胎市场,同为外资的韩国胎企也在发力。
日韩胎企苦战
尤其是在配套市场,韩国胎企正在扩大着自己在中国市场上的版图。2023年,锦湖轮胎多款产品相继与比亚迪、长城汽车、北京现代等知名车企达成配套合作协议;而韩泰轮胎不仅在2023年实现了中国市场配套替换的双增长,其大尺寸轮胎在中国的销售比例在第四季度甚至提升到了61.8%。
高端市场、配套市场,来自韩国轮胎企业的竞争压力并不算小。这也意味着整个乘用车轮胎市场,优科豪马不仅在面临着中国轮胎企业的份额挤压,也在面临着韩国胎企的乘胜追击。
那不在中国市场“卷”行不行?
目前来看不大可行。
虽然优科豪马通过收购特瑞堡车轮系统实现了“非公路轮胎”赛道实力和占有率的增加,但是在这一市场其也同样在承压。
多赛道挣扎的优科豪马
事实上,优科豪马意图增加在非公路轮胎赛道竞争,原因除了其确实要增加销售额和市占率外,这也是一条目前比较保险地保住自己排名不被中国对手超越的做法。毕竟吃掉一个“胖子”更容易增加自己的“吨位”。
但是现在的吨位还能撑多久,也是未知。中国轮胎企业扩张的速度正在肉眼可见地加快。
从2023年底到2024年初,中国两大轮胎巨头,中策橡胶和赛轮轮胎都在增加海外基地建设。在市场供应能力方面,两大中国轮胎企业也在加速前行。
其中,赛轮2023年的营收大概率已经超过了另一家日本轮胎企业通伊欧。赛轮在其业绩预增公告中曾提到,2023年其营业收入约在260亿人民币左右,而通伊欧2023年的5054.3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2.5亿元)的营收。虽然不及优科豪马的9853亿日元(约472亿人民币),但是近几年大幅度的增长速度也让其更加“后生可畏”。尤其是在印尼和柬埔寨继续增加产能后,几乎可以肯定其会成为优科豪马在全球轮胎市场中的又一有力对手。
尤其是赛轮在印尼筹划的轮胎产能中就包含着优科豪马目前扩大的赛道——非公路轮胎,更给这场竞争添加了中国胎企“赢”的可能性。此前赛轮就在其业绩预增公告中提到的,其矿卡胎、农业胎及巨胎等产品在2023年的收入增幅和毛利率水平均高于全钢胎和半钢胎。随着特种轮胎产能和销售额的不断提高,赛轮在特种轮胎市场的强悍实力也让其很有可能成为超越优科豪马的中国轮胎企业。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优科豪马也没有一点胜算。目前优科豪马正在集中精力“大幅降低其他公司无法避免的成本优势”,其开始了“快速”战略实施“一年工厂”挑战,旨在在一年内使新工厂投产,并实现“与新兴轮胎制造商的成本竞争力竞争所需的成本和高效率”。
更多的竞争对手,更残酷的市场竞争,优科豪马的前路挑战正在变得越来越棘手。
(责任编辑: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