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国轮胎给人的都是质量可以低,但价格要更低的印象。以价格战抢占国际市场成了中国轮胎在国际轮胎市场的主要竞争方式。国内轮胎市场也因为同行之间的价格竞争,造成轮胎行业的价格透明化,利润空间缩紧。过去常说的薄利多销,已不适用于中国轮胎行业。
产量过大,销量小,产品却不过硬。
中国轮胎相较世界其他国家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轮胎的产量已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毫无疑问的成为世界轮胎大国。但,中国轮胎的销量去远不及产量所占市场份额大。虽然中国轮胎进入世界75强的较多,大陆企业29家,台湾企业5家,但是整体销售量偏低。只有正新和中策进入了世界前十,销售总额大约只有178.7亿美元。与世界前几名差距悬殊。
随着欧洲“标签法”与美国“双反案”落地,中国轮胎行业出口面临严峻挑战。2015年,美国“双反”涉案中国轮胎产品总额达10.7亿美元,这些产品被征收14.35%-87.99%的反倾销税和20.73%-100.77%的反补贴税,致使以低价为核心卖点的中国轮胎出口竞争力下滑。
马牌等国际轮胎巨头,以扩大生产规模等方式,压缩中国品牌的生存空间。这就造成了低质量的中国轮胎竞争力下降,库存严重堆积,过剩产能无从消化。去产能已成为中国轮胎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品牌竞争优势。
消费者对车辆的专业要求不断提升,导致轮胎也必须随之提升更高的专业化。随着中国消费者年轻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以前能用就好的传统消费理念已逐渐被90后的更多要求所替代。中国轮胎必将经历一场产业升级。为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来打动挑剔的用户。
中国化工收购倍耐力之举,一方面为避免“双反”带来的出口压力,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来提高自身轮胎产品短板。希望通过此举使中国轮胎跻身世界轮胎品牌之列。
这种品牌价值的提升意识中国轮胎行业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制造业共同面对的挑战。在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同时,提升生产实力,推出高水准产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轮胎的产业结构。
(轮胎商业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s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