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持续至今,汽车后市场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洗牌,轮胎店作为其中的一环,在市场的冲击中风雨飘摇,疫情持续的几个月,轮胎店几乎颗粒无收,本来汽车轮胎的更换频率就不高,三四年才考虑换一次,现在疫情减弱,能坚持下来的轮胎店又面临资金压力的问题,很多的轮胎店纷纷拓展业务,加入汽车保养、美容、洗车等业务,分担轮胎所带来的压力,轮胎业务只是副业。
轮胎项目相较于保养和洗车业务,最大的缺点就是投入大、利润低和周期长,洗车一次六七十,比换轮胎都贵,只有时间成本。
1、投入大
轮胎的产品成本绝大部分都要比润滑油高,拿日本品牌邓禄普来说,最常用的185/60R14(老款捷达用的规格)最少也要去到200元左右的进货价格,而机油等其他汽车后市场服务材料要便宜的多,如果是奔驰宝马用的18到20寸的轮胎,如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和倍耐力等大品牌,平均单价最低都去到了900以上,还不算防爆胎。这里说的还仅仅只是进货的库存成本,除此之外还要购买拆胎机、动平衡机等设备,相关工作人员的平均薪资也要比单纯的洗车工人要高。
2、利润低
利润低主要由2个方面构成吧:一方面是市面上常用轮胎的毛利普遍都不高,而奔驰宝马奥迪路虎等等这些需要装18寸以上轮胎的车又不是天天有,部分装修差时间短的店铺根本做不到豪车的生意,所以这些真正毛利高的轮胎规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第二方面是目前轮胎行业竞争太强烈,无论是工厂层面,还是代理商层面,甚至零售商层面,竞争都非常激烈。经常可以看到一条街从头到尾五六家轮胎店,相互打价格战,到最后谁都吃不饱。
3、恶性竞争
“同行是冤家”似乎是句古老的名言,轮胎店对于这句话的体会是非常的深,除了不同品牌的相同产品之间的竞争,还有新型渠道的挤压,以及万年不变的难题——“串货”。可以说,在竞争这个问题上,轮胎店是腹背受敌的。很多时候,刚刚挣到手的利润,就要砸到竞争上面,去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与生存空间。如果不这么做的话,自己的生存空间迟早被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蚕食殆尽。
除了这些,电商也是冲击轮胎店的要素之一,汽修门店作为实体店的一种,虽然相比很多其他实体店多了技术服务的属性,但互联网似乎同样改变着汽车服务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场景。随着互联网深度介入汽车后服务市场,用户的消费习惯已经从线下转向线上,在多数情形下做消费选择的时候,习惯性地会先在线上做信息搜集、对比和筛选。这直接导致传统门店的流量被重新分配,所以传统门店的流量下滑是实实在在的危机。
(原创 责任编辑:Ca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