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40多张涨价通知9月突袭,价格这一话题再次充斥在国内轮胎市场当中。实际上,经过了近两年的疯狂涨价模式,国内市场轮胎,尤其是乘用车胎价格已经悬于高架之上。
(海报)
市场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品牌20寸以上的轮胎价格已经突破每条9000元的天花板,19寸轮胎的最高价已逼近每条2500元,17寸轮胎单胎最高价逼近2000元,甚至部分中国品牌的15寸轮胎价格也在千元之上。
价格与利润
2023年上半年,多家轮胎企业提到了张佳玮利润带来的好处——在销量出现明显下滑下,多数外资轮胎企业选择涨价保利润策略,实现了利润的持续晋升。
数据统计显示,11家轮胎企业产品均价排行中,倍耐力、米其林和德国马牌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均价目前位列前三甲。这正好对应了见年上半年三家企业利润率表现。2023年1-6月,倍耐力、德国马牌(轮胎业务)和米其林的营业利润率分别为15.04%、13.6%和12.06%——轮胎企业用实际业绩证明了,更高的产品价格确实能对营业利润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国内市场采集到的数据显示,倍耐力的轮胎均价在每条1556.65元左右,米其林的单胎均价则在1382.22元,德国马牌的单胎均价则在1215.82元左右。而在不同尺寸轮胎均价的横向对比中,米其林和倍耐力的价格之高更是显而易见——倍耐力和米其林两个品牌分别包揽了15寸到16寸轮胎最高单胎均价,和17寸到23寸轮胎最高单胎均价。
尺寸与定价策略
不过如果仔细研究数据会发现,每一家轮胎企业不同尺寸定价规律都会有所不同。
按尺寸分类的均价显示,玛吉斯、玲珑和赛轮三家轮胎企业在15寸到17寸的轮胎价格差异并不算太大,玛吉斯的17寸轮胎平均售价甚至低于其16寸轮胎均价。但是在18寸轮胎市场,中国轮胎企业的定价策略出现了明显的分层——产品均价出现了明显提高。有轮胎企业17寸轮胎均价与18寸轮胎均价的差异甚至达到了400元。
在目前比较热销的18寸轮胎市场,共有6家轮胎企业的单胎均价超过900元,分别是米其林、倍耐力、德国马牌、普利司通、赛轮轮胎。液体黄金轮胎的研发助力赛轮在大尺寸高性能轮胎市场上实现了竞争力的显著提高。
韩泰轮胎在其财报中表明了其继续提高大尺寸的轮胎销售比例的决心,因此其在轮胎市场更加值得研究。虽然在18寸轮胎市场,其价格表现并不突出,但是在19寸和20寸市场,其定价策略明显更加“激进”。在国内轮胎销售市场,韩泰19寸轮胎的均价约在每条925元(比其18寸轮胎的均价高出了近300元的),20寸轮胎约在每条1269元。
当然,为了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品牌在不同规格方面的价格差异,我们选取了2022年不同尺寸最热销的规格来进一步展示不同品牌的价格差异。
不同规格轮胎价格大排行
15寸到17寸轮胎市场,中国轮胎品牌的价格优势非常明显,这也解释了为何部分外资轮胎企业自2020年之后逐步被挤出中小尺寸轮胎的市场份额竞争。
这一尺寸替换市场对应的是家用通勤车司机和运营司机,他们对于轮胎的实际需求更多聚焦在性价比优势当中,性能方面只重视安全与耐磨性能,因此价格更有优势的品牌更容易受到他们的青睐。可以看到在195/65R15、205/60R16和215/55R17三个规格中,佳通、玛吉斯、韩泰和赛轮的价格优势较为明显。
而在18寸以上的轮胎热销规格的价格排名中,外资头部轮胎企业仍是占据了价格高位。10个品牌在225/60R18规格的轮胎单价在771.98元,235/55R19规格的均价为1009.34元,目前只有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德国马牌、倍耐力同时在两个规格超过了上述均价。
但是由于国内18寸及以上的轮胎适配车型多为高端车型,车主更看重轮胎的性能表现,甚至更愿意更换车辆原配品牌,因此在这一市场,外资轮胎企业仍有着较强的市场占有率优势。此外,受配套车辆价格因素的带动,车主对轮胎价格的敏感度进一步降低,因此外资轮胎企业在18寸以上市场更容易实施涨价策略。这也解释了为何多家外资轮胎企业特别强调了其对于大尺寸轮胎销售的预期目标。
中国品牌vs外资品牌
虽然目前多家中国轮胎企业正努力在高端市场与外资轮胎企业一决高下,但是目前来看,无论是规格布局,还是定价策略,中国轮胎企业都有所欠缺。
首先在大尺寸规格方面(基于市场采集到的销售数据),外资轮胎企业在市场中销售的18寸到22寸的轮胎规格数量几乎都在100个以上。而国内轮胎企业在这一范围内的规格布局中,仅玛吉斯一家中国轮胎企业的市场在售规格达到了300个以上。
而在定价策略方面,在拳头产品需求和客户忠诚度的拉动下,外资品牌更容易实现对高端市场价格的把控。在2023年的轮胎市场,21寸到23寸的轮胎高价均来自倍耐力的P Zero系列,而在16寸到20寸的轮胎市场,最高价分别来自米其林的竞驰系列、ENERGY系列和固特异的御乘系列。行业内知名度高、需求量大的产品为轮胎企业带来高销量的同时,也因产品受众广、价格高的特点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空间。
但是国内轮胎企业目前在高端市场仍处于摸索阶段,部分中国轮胎企业在高端市场的知名度还未打开,因此其在市场的销量和价格仍较外资品牌有所落后。不过随着国内头部轮胎企业目前的高端产品逐步打开市场销路,中国的高端轮胎产品也在逐步成为国内轮胎企业的重要利润组成部分······
(原创,责任编辑: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