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开始,无论大厂还是小厂,无论国内国外,几乎所有轮胎的涨价幅度都基本超过了10%。而进入4月,随着割胶期开启,预计轮胎价格这波疯长行情将会停滞,轮胎价格或将迎来拐点。可是无论价格发生怎样的变化,胎企却依旧陷在低价竞争的困境之中。胎企想要发展,永远不要降价。
近年来,虽然随着我国民族品牌轮胎的出口量不断增加,国际上对于中国品牌的轮胎评价愈来愈高,但是在国内,只要一提到国产轮胎,大家却还停留在低价这一刻板印象之中。究其原因就是不少国产轮胎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不惜一切代价压低价格,但是这就导致了部分企业为了盈利降低产品质量,从而破坏了国产品牌口碑。低价其实堵死了国产轮胎的发展之路。
一定会有人说低价占领市场是所有轮胎企业经营上的共识,物美价廉一直都是消费者的选购标准啊。
但事实上即使是买方市场,“物美价廉”也不一定是选购准则,与购买其他产品不同,轮胎因其特殊性,在选购时总会更加谨慎。选购时会全面考虑轮胎是否为原配轮胎品牌、使用寿命长短、油耗高低,而价格并不是唯一标准。因此,不管轮胎企业将价格降到多低,中国轮胎企业和零售都不应该深陷低价竞争的漩涡。你们的发展不是为了饿死国内同行,国际市场才是胎企应该竞争的地方。
低价就是死路一条
自开始生产第一条轮胎开始,中国不断依靠革新技术、投资扩产成为世界第一大轮胎生产国。不过在推广方面,大部分民族品牌在国内市场上仍把自己置于低位,永远停留在中低端轮胎层次上拼价格。虽然低价可以作为品牌的一个特点,但是久而久之,国产轮胎给中国的消费者的印象是:低端、低价,不上档次。
消费者有这样的想法也映射出国内不少轮胎企业因产能相对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问题。同类产品竞争确实只能依靠价格取胜,但是伤害的往往是整个行业的利益,当一个行业只能以价格优势取胜时,其核心竞争力——研发能力的优势就会被削弱。而这一点恰恰对于制造企业最为致命,当低价成为招牌,当研发能力不再被重视,企业发展就很难有所突破,最终因缺乏核心竞争力而破产。
低价胎无法进入原配市场
低价轮胎难有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其无法实现可持续经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在改变,无论是卡客车胎还是轿车胎,对于车主们来说,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原配轮胎。而原配轮胎对于轮胎的技术含量、品质的要求都几近苛刻,低质低价的轮胎永远不会被车企选择。当原配轮胎与高品质、高信誉、高技术含量划等号时,价格已不再成为消费者考虑的优先选项,低价轮胎的发展之路再被堵死。
轮胎出路永远不能靠价格
盈利而非价格,才应是轮胎企业最关心的话题,而利润的支撑恰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来的。如果在发展过程中,轮胎企业能够主动走出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把轮胎质量和品牌建设提高上去,发力中高端轮胎制造,竞争原配市场,就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轮胎企业的未来应是星辰大海
抛弃短视的轮胎企业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从盲目生产的产能过剩中走出来,从低端升级为“高精尖”,从供大于求转型为供不应求。不过想要成功转型最重要还是要企业对轮胎质量、技术研发和品牌定位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只有改善轮胎质量,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这一点双钱、中策、赛轮、玲珑等民族品牌企业已做出榜样,在耐磨和低故障率方面收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而技术层面,我国不少大型轮胎企业都专注于品种、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大幅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例如玲珑轮胎的超低断面抗湿滑低噪声乘用子午线轮胎实现了驾乘舒适性、环保性、安全性和操控性等四大突破,除玲珑外,中策的智慧云轮胎、森麒麟的石墨烯轮胎等都是拥有特色的产品。大中型轮胎企业都在技术层面持续发力,仅2020年,我国公开的轮胎专利技术数量为15432个,在漂移轮胎、冬季胎、免充气轮胎上实现技术突破,以优质和创新赢得了市场青睐。
在质量和技术方面都硬气起来的国产轮胎更不应该在低价竞争中打转。可是为啥还是让消费者有着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呢?实际上,不少的企业疏于对品牌定位的管理,进入高端市场的野心不足。
虽然我国本土轮胎在超高端轮胎领域的质量很好,但是由于不少企业胆怯于高价格会导致销量下滑,失去前期优势,因此迟迟不重视高端市场的宣发工作,最终致使民族轮胎的品牌认知度在国内消费者眼里还停留在中低端的轮胎品牌。只盯着眼前的销量,而不去进军更大的市场,最终就只是徘徊在低价竞争中,阻碍轮胎行业的整体发展。
中国轮胎的未来是抬头看路,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原创,责任编辑:晨晨)